Top

职业陪诊师兴起:60元1小时 站1天可能都接不到1单

来源:上游新闻 时间:2022-04-05 06:47:03 编辑:胡泽鹏 作者:朱婷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用不好智能机,许久才翻找出健康码,不知就诊科室在哪……59岁的刘阿姨曾一度害怕去医院,但又不得不独自一人去,老伴前年走了,女儿又在外地。不过,这一次去医院复诊,刘阿姨从容了许多,她的身边,有了一位代劳的“帮手”,就诊效率提高了。

“帮手”小易与刘阿姨并不相识,她要做的,除了挂号、拿片子、取药,更重要的是帮助刘阿姨放下就诊焦虑。小易说,这叫陪诊,她是一名陪诊师。

日,上游新闻记者(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调查发现,在重庆,陪诊服务悄然兴起。为此,小易成立了专门的陪诊师团队,成员多数是宝妈,定期培训、制定服务标准、考证进阶……再度回归职场的她们,面对新兴行业,自设门槛,尽可能服务陪伴好患者,展现女性自主向上的同时,她们也想争取最大的时间自由度,兼顾好孩子和家庭。

给自己设门槛

三月下旬某一天,小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易撑着伞,直挺挺站在医院门口,有人走,她便上前,亮出自己的“工牌”:“陪诊师,麻烦了解一下,帮忙挂号取号拿片子看结果……”

红色针织开衫、黑色西装裤,妆容精致得体,在穿着打扮上,小易与办公室上班族并无二致。“更多时候与路人是擦肩而过,但第一印象不能差。”小易说,为了让陌生人更快了解自己的工作,她制作了工牌,上面简明扼要写明了陪诊。“要是有一个公司的鲜章就更好了,可信度更高。”她补充道,“不过,这只是暂时的,鲜章很快会有的,我们正在努力。”

小易展示自己的“工牌”

小易今年28岁,是一名宝妈,正在适应从全职妈妈到职场女性的转变。成为全职妈妈前,她做过幼师、酒店管理、金融、电商,不小的行业跨度,也让她有了极强的适应力。

再度归来职场,她选择了挑战陪诊师这一新兴行业。“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我看到外地出现陪诊师,然后去重庆各大医院走访调查,发现暂时还没有,我觉得有市场。”她说。

就小易了解,陪诊师的出现,也就这一两年,目前,没有关于陪诊师的准入门槛,她们也不知道去哪里考证,不过,她的团队里有学过护士的成员,除了陪诊业务技巧,她们还会定期培训护理、急救方面的内容,最还加入了心理学的知识。小易打算,团队一起考护理、心理学方面的证书,所谓“技多不压身”,朝着专业化发展。

关于陪诊服务,她还给团队定了硬性要求:1.非必要不看手机 2.不准向顾客推销任何产品 3.不给任何医疗建议。

站一天无一单

当天,为了线下推广,小易在小雨里连续站了几个小时,然而,不停讲话推介的她,没有接到一单。其间,只有一位中年人过来,表示愿意了解,双方互相添加了微信。

记者注意到,面对小易的推介,更多时候,路人没有什么反应,最多看一眼,有时,还会投来质疑或者白眼。

“这不算什么。”小易以为常。她表示,有时,站一天都没有一单,没有一个人认同你,很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们的举动很多人会不解、质疑,甚至出言嘲讽、辱骂。”

向路人介绍自己的工作

这样的情况,团队成员小花也经历过:“一开始有点难为情,但想到自己是工作,硬着头皮上,现在感觉也还好。有人不理解、嘲讽都正常,但我们要静下来,好好给他们解释。”

“线下推广,遭遇不理解只是一方面,收获还是很多,起码让你直观了解市场,你可以根据市场做出改变,另外,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小易介绍,包括推介语,他们都在不停改动调整,虽然出现在这附的多数是来就诊的患者,但没人愿意听到关于药啊、病啊什么的,他们想听到的是吉祥的话,所以,在语言上要有避讳。

说到惊喜,她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微信里备注的意向顾客,“有十几个,都是线下推广的时候加的,多数是年轻人,也有一些开明的叔叔阿姨,愿意了解陪诊师,说明我们是有收获的。”除了线下推广,她还用到了线上的力量。

在抖音短视频台,小易的账号有5000多粉丝,坚持更新自己的日常工作,也回复网友关于陪诊师的种种疑问。“目前,接单更多的是靠线上,团队每天能保持一天一单的状态。”她说。

每两天一次核酸

她介绍,陪诊患者,准备工作有很多。为此,她专门展示了自己提着的一个袋子,袋子里除了伞还有水、面包以及口罩、干湿纸巾、雨伞。“患者过来可能比较匆忙或者因为就医没法喝水,就诊之后,这些东西就可能会用上。”她解释。

接到就诊顾客后,小易主动亮出了自己昨天做的核酸结果。“我们每两天做一次核酸,让顾客放心。”她解释。

在征得顾客同意后,她取下了自己的“工牌”,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进入医院后,她先在机器上取到就诊号,然后领着顾客去到了科室。这个过程中,她都表现得有条不紊,对医院科室也较为熟悉。“当然,我跑遍了几个大医院,科室我基本上都熟悉。”她说。

小易(左)陪伴顾客就诊

就诊前的等待中,小易一直陪着顾客,要么陪顾客聊天,要么就是观察就诊顺序,没有离开过顾客,也没有玩手机。

“顾客来就诊,其实多少有些焦虑紧张,可以试着和他们聊聊天,缓解一下他们的情绪。另外,陪诊服务要一对一,不能一对多。”她分享着经验。

顾客就诊出来,小易又领着顾客来到楼下,提前站到取药窗口,排队取药。

陪诊结束,顾客评价小易:五星。这位顾客告诉记者,就诊时,身边多一个人,让她觉得轻松便利不少。服务结束,这位顾客热心地邀请了小易吃午餐,交流也越来越像朋友。临走分别时,这位顾客给小易转去了150元报酬。“她应得的。”顾客说。

小易介绍,关于陪诊收费,目前,他们暂时制定的是:60元1小时,一天300元。

陪伴,越来越被需要

做陪诊师还不到一月,但小易已经陪诊了不少患者,当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发生的一些故事也让她难忘。

“我陪诊了一位老母亲,老人腿脚不便,和女儿一起来的。她女儿也50多岁了,看起来身体不是特别好,她害怕就诊时一个人顾不过来,就找到了我。我们分了工作,她去拿号、取药,我就全程扶着老人。”小易觉得,这位女儿对妈妈非常体贴,跑上跑下,全程都很有耐心,没有对母亲发过脾气,“这样的相处日常,也让我觉得是凡中的感动。”

让小易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女孩,女孩摔伤了脚,拄着拐杖前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就是一个人来的,也许她的亲人朋友都不在她身边吧,本来,我都打算不收钱了,可是陪诊结束,她还是转给了我,让我必须收下。”小易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温暖。

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从网上找到她的联系方式,麻烦她去帮忙陪诊自己59岁的母亲。小易说,这位刘阿姨59岁,不擅长玩手机,觉得智能化设备很麻烦,因此害怕去医院,她要做的,就是帮助刘阿姨安心就诊。她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被需要:“很能理解刘阿姨的孩子,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陪诊做好,让顾客安心。”

小易为陪诊顾客询问就诊事宜

还有一位从农村来的老人带着自己的自闭症孙子,因为不知道怎么就医,而在门口焦急等待。“看到她手足无措,我咨询了我的医生朋友,然后给出了建议。”小易认为,这个时候,自己不是在推介了,而是作为路人,在分享建议。

还有网友看到小易发布的工作动态,前来线下见面学的。“有很多也是宝妈,她们想着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点事情。”小易说,自己会把积累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讲给她们。

另外,她还给自己定了一条准则:如果看到神情慌张不知所措的就诊患者,一定上前提供帮助,分文不取。

“今天就这样吧,医院也快下班了。”下午5点,站了几个小时的小易把自己的“工牌”放入包里,褪下职场角色,她将做回母亲,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学,而回到家里,她又将开始忙碌张罗家务。

声音:

陪诊师需提高专业素养

记者了解到,天津、西安等地都有陪诊师这一职业。在网上,也有相关应用程序,记者查询某款陪诊应用程序发现,其陪诊服务覆盖重庆等20多个省市,在陪诊收费上,其全程陪诊收费价格为398元一次。

记者从智联招聘获悉,目前,还没有关于陪诊师这一职业的详细数据。

对此,智联招聘职业规划师吴先生表示,陪诊师作为新兴职业,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也能够在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就诊时提供一定帮助。

吴先生表示,目前来看,陪诊师从业群体基数不是那么大,为了更好发展,他建议可以尝试抱团,一起分享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顾客的诉求、陪诊经验等等,让陪诊更专业化。其次,因为暂无行业规范出台,陪诊师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外界误解,所以,需要跟顾客或者雇主达成一定的共识或者签署相关协议,确保双方权利与义务。再者,虽然暂无准入门槛,但陪诊师也需要更多业务方面的专业素养,如条件允许,建议从业者能够考取护理、康复理疗、心理学等方面的证书,或者,依托于专业的机构和公司存在,进行长期持续的专业化培养。第四,陪诊师可尽可能多发声,多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让社会更快了解并认识这一职业存在。

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文/图


来源:上游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陪诊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