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线召开:教授专家共话学科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2-04-05 12:05:43 编辑:方正 作者:付启梦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4月2日,由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虚体会议型联盟&学术共同体)主办,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承办,西北大学应急管理概论虚拟教研室协办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2022)在线上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师生5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25位全国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和知名专家作主题报告。

  上午共12位院长、专家作精彩的报告分享,报告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夏保成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着重介绍了应急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的四个问题。一是“学科认识问题”,提出应急管理学科的本体是致灾机理,关键问题是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灾害对人、对财产、对环境的损害,主要任务是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二是“学术问题”,表示目前还存在着学术不能独立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需要有明确的概念,搭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加强学科的理论和工具的应用;三是“专业特色问题”,指出每个学校应该基于各自的基础专业特色,形成独特的应急管理本科教育;四是“学生出口问题”,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出口的共同思考。夏教授指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应急管理学科发展任重而道远,学校与学生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决心和责任心,坚持在这个方向走下去。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的报告。首先,蔡教授围绕应急管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鲜明地提出“多学科不等于大杂烩,发展必须依托专业”的观点,认为应急管理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而不能从单一学科视角研究应急管理。作为先行者,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多学科融通多层次办学的创新发展探索,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丰富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应急管理事业大局的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其次,就如何理解综合管理与应急管理专业技术,蔡教授指出应急管理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即以综合管理知识为主,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为辅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后,蔡教授结合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系统介绍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小兵教授作了题为《河南理工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梳理与思考》的汇报。首先,张小兵教授表示在前任院长夏院长的带领下,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首创确立了应急管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体系和应急管理的这个教材体系,引进了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其次学院始终以学生中心能力为导向,建立促学培养的机制,推行了学业导师制,建立起一批学科专业支撑平台,并较早地介绍了欧美的应急课程体系,出版了一系列的应急的特色教材。再次,学院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来加强应急管理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后,张教授提出了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刘星星副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报告。首先,从学院成立发展史、学科建设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相关情况,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打造的新兴学院,直面“国家安全”新时代需求,呼吁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热度,设置了安全工程、应急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个专业。其次,刘老师就其本校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理念作了概述,包括一个基本导向、两个融合、三大领域、四项预期、五项举措和六大基础技能、七门核心课程及八门特色课程。最后,结合其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简要介绍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要求的情况。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涛珍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多层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与特质锻造的思考》的报告。黄教授指出,河海大学围绕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涵盖理论基础、管理过程、操作技术、特色领域的多层次课程体系;探索了围绕应急管理,结合河海大学水利学科、优势学科的特色课程群建设:一方面关注应急管理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关注水资源相关的灾害应急管理。此外,河海大学明确了横向与纵向二维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横向上的通识教育与特质锻造相统一;纵向上本硕博的培养体系构建。黄教授指出,河海大学作为一个新生的应急管理本科培养高校,未来需要进一步交流学习、思考探索。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许超教授代王义保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报告。首先许教授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创建了应急管理优秀创新团队,建设了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平台基地,并取得了初步的科研成果。其次,他介绍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为应急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管理专业,应该在实战技能培养上有更多的倾斜。最后,许教授从怎么样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办专业、怎么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毕业出口、怎么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介绍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下一步任务。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梁丽芝教授作了题为《湘潭大学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报告。首先,详细介绍了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况,学院计划从2022年秋开展第一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其次,结合新文科建设明确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学院将从突发事件应对、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治理、风险预测和决策4个方向重点开展,并将综合能力、管工融合、产学融合以及国际培养纳入其中。最后,梁院长展示了近几年学院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的初步成效,从湘潭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的顺利揭牌,到两届“基层应急管理与治理创新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都彰显出湘潭大学要办好应急管理专业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李世祥教授作《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研讨》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急管理专业进行了分享,第一个方面是应急管理专业设立的一个学科背景,第二个方面是专业办学的思路与特色,第三个方面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作为一个兼备工、管、法三大学科门类的学院,学院秉承“追求卓越 以质图强”发展理念,以“努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技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使命,致力于“卓越公管、和谐公管、幸福公管、开放公管”建设。此外,李教授特别提到了在专业建设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前期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和杜克大学等签订合作项目,探索应急管理人才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今后中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高岗仓教授作了题为《石河子大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报告。高岗仓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学校和政法学院的办学背景,为更好地服务于边疆及兵团妥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学校新申报了应急管理专业,2021年获批招生;接着介绍了应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从专业知识层面、问题分析能力层面和应急管理方案解决层面三个方面细化了专业毕业要求;最后,介绍了本院“4+1+1”应急管理培养体系,并从数学层面、专业核心平台、社会应急力量管理三个层面介绍了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应急心理学和应急伦理学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刘建康博士做了题为《西华大学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办学的发展背景,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于2021年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教育厅共建成立,学院秉承“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定位,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和实际性的原则。其次,他介绍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系统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具备动手能力,能在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应急管理及技术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为建立课程群及突出“实用”,注重实践教学。最后,他从师资队伍、实验室、教学改革三方面介绍了学院建设应急管理专业的保障条件。

  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围绕《西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分享报告。首先,雷院长介绍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回顾了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提出“力求科学,避免权宜;统筹布局,有序衔接”的观点。其次,就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雷院长提出“以研哺教,以践优教;躬身入局,裹挟前行”的教学理念,力求实现教学内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师资团队建设的高效发展。再次,在科研交流平台构建方面,雷院长介绍了西北大学发起的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虚体会议型联盟)以及在联盟内开展的各项工作。最后,对于“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雷院长围绕“知行合一,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建设方向,具体从教学全流程育人、实习实训强技能、应急管理情景感知与研讨活动、媒体运营矩阵“一号两刊”和学术活动促科研等五方面进行展开论述,强调应急人才建设不仅仅要求学术上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实践的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王宏伟研究员作题为《反思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报告。王教授开宗明义阐释了“学科建设不是成立机构”,接着王教授分享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应急管理学科的性质,指出现代应急管理的综合性、复合型+应用型等特点;二是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阐述了应急管理的边界和应急管理学科的边界,以及知识体系,强调了应该包含理论+方法+历史的学科特色,同时还阐释了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三是结合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介绍了人才定位与出口。王教授始终强调,学科建设应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长期坚持、默默耕耘,才能实现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永续发展。

  下午共13位专家学者继续带来精彩报告,报告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尧远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安研究员作了题为《院(系)所结合,推进应急管理长线人才培养》的报告。陈安研究员首先就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追溯,对目前应急管理的研究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要多角度考虑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并从多主体(Subject/Who)、多客体(Object/to Whom)、多角色(Role)、多介质(Medium)、多渠道(Chanel)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然后,陈安研究员指出如何定义应急人才培养是否成功是学界仍需讨论的问题,并指出可以从衡量培养效果的时间尺度、制定衡量标准以及应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陈安研究员提出REPS(Risk   - Emergency - Prewarning - Safety)安全与应急人才培养的观点,并表示,中科院作为科研院所,对有志于从事应急管理研究的高级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中科院致力于更好地进行研教融合,也期待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为学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防灾科技学院唐彦东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学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思考》的报告。首先,唐院长介绍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情况,指出学院现将五个不同专业融合成立了“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其次,唐院长对应急学院的指导思想进行介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专业体系;再次,唐院长做出对应急课程体系的一些初步思考,提出学院对于课程的安排,应该是理清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门类与关系,其中唐院长提出“一体两翼”以及“一体三翼”等关系概念;最后,唐院长认为合理的学科安排,应该把握和总结学科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方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志荣教授针对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情况作《关于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的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背景,以及学校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即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和学术背景,提出学院已经建立了多个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并与多所研究院和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打造了具有南工大特色的应急管理专业群,提出应急管理专业在各学科交叉相融的基础上会注入更多的技术色彩。接着,王教授阐述了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计划。最后在建设方案上,王教授从学校特色做法即重视学科的交叉、重决策咨询、重能力培养到开设的五类核心课程设计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分享。

  沈阳化工大学的张展教授作了主题为《小切口,危化品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报告。张院长从小切口瞄准危化品安全治理及应急管理、汇聚资源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融合学院与安全的理念、与业内人士的交流四个方面讲解了沈阳化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情况,沈阳化工大学依托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融合了管理学和工学,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推动了本校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最后,作为第二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张院长以诚挚的热情邀约各位专家来沈阳一同交流,共同促进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山西师范大学的张百顺教授受邰秀军院长的委托,对山西师范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情况”进行了介绍。张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本校的专业建设进行了讲解,第一块是专业特色,第二块是专业设置基础,第三块是培养方案。首先他介绍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特别说明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其次,张教授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强调山西师范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是在一个校内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诞生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最后,张教授对学院的毕业要求、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吉迎东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的报告。首先,吉教授介绍了山西财经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历程。其次,基于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城市应急管理、政府应急管理和企业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体两翼、多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思路,“一体两翼”指面向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兼顾应用与创新,即通过深化产教融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依托于学科研究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方联动则是与政府部门、行业、用人单位保持密切互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学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一方面广泛学习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开展落实等方面的有益举措;另一方面对接政府和企业专家,及时关切社会需求。最后,吉教授指出应急管理专业在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应急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

  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建华教授作了题为《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胡建华教授首先对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以及现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学校前身是南方冶金学院的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冶金特色优势明显,学校化工、地质、环境工程、信息安全等学科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为应急管理学科的设置提供了支撑。随后,胡建华教授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构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基础课程以管理型为主,核心课程以技术性为主的特色课程设置方案,并指出了目前在师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提出未来要加强跨学科师资共享,开拓多元化的专业实践实习,完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区分应急管理专业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之间的学科差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MPA中心主任曾明教授以《应急管理学院建设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为题作了报告。曾教授从建设思路、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管理架构和师资共享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南信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的组建过程和未来发展。学院以大气科学一流建设学科为依托,以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为特色与核心,围绕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需要和人才需要逐步建成。曾教授表示,学院在已有4个相关专业基础上,建成了“理、工、管”交叉融合的学科与专业体系,并在实践上持续推进“政、校、企”合作,创新“多元共享、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驱动、以赛促学、案例教学、师资共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推进“管理+技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并不断完善组织和管理架构,制定完备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为达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四大目标任务而不断前进。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家峰教授以《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为题作了报告。王家峰教授以新文科为立足点,围绕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流程三方面进行应急专业建设的分享。王家峰教授首先提出了“3+2”知识结构,3是指应急管理专业三大领域知识,公共组织和管理领域、灾害和安全科学领域以及应对和救援领域;2是指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其次提出了“1+6”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1指的是公共管理学院;6指的是化学、环境、生物、地理、食品、商学院。最后,提出“2+2”培养流程,两个学年主要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两个学年主要学习应急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面向实践的应急技能。

  济南大学应急安全学院副院长张晓峰副教授作了题为《对“应急管理”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的报告。首先张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对应急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其次,介绍了济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济南大学应急安全学院于2020年成立,以“一体两翼”、“协同建设”的形式进行学院的建设,并联合潍坊市政府、山东省应急厅建设了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和产教融合基地,促进济南大学近年来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最后,指出应急管理作为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既要有深度、有广度,还要有管理水平的高度。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彦波副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汇报》的报告。杨彦波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应急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指出河北科技大学应急管理专业为省会唯一应急管理专业,同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侧重应急大数据技术与分析管理的专业;接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介绍了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其中课程体系从应急管理能力模块、应急大数据分析决策模块、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杨彦波副教授鼓励各位专家及博硕生投稿河北科技大学组织的京津冀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高端论坛。

  集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航副教授以《集美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为题作了报告。首先,江航副教授对集美大学进行整体院校介绍,指出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将工科和海洋结合的办学特色;其次,对集美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应急管理专业挂靠是工商管理,依托航海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港口与海洋工程学院这三个学院,结合集美大学的工科特色,应急管理专业将打造成为涉海应急管理的特色专业。最后,介绍了应急管理研究所,应急管理研究院于2021年4月成立,旨在进一步丰富现有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推动集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建设,形成“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孔锋副教授作题为《关注乡村振兴 倾斜性加强农村应急管理》专题报告。报告系统全面的对农村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必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针对农村现有不设防和安全发展的困境,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从观念和体制上消除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第二各级政府应倾斜性支持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第三应加强长效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第四应加强和细化各类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联动作用,第五应加强政府监管,最后应提升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军民联防联动机制。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通讯员 梁炜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