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苦之已久却又无法逃离?七个问题看懂知网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2-04-19 16:30:00 编辑:王蜀周秦 作者:王蜀周秦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从2019年末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侵权,到近日中国科学院因千万元续订费用而宣布停用知网,知网似乎一次次在刷新大众对它的认识,其实在学术界,高校、科研单位甚至学生早已对知网的商业逻辑不满。

知网.jpg

  为何成立知网?

  知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至今已有23年。

  1998年世界银行呼吁建设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推动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当时,西方学术期刊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数字化转型模式,而中国将从0开始,知网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知网创立的初心是为了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不可否认,知网也做到了这一点。

  什么是“知网模式”?

  知网在创立之初便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网模式”,即“作者—期刊—知网—读者”模式:作者给期刊投稿并获得稿费,期刊将数据源打包发给知网而获得收入,最后知网分别以“包库”和“篇”的形式将作品卖给高校和个人。

  赵德馨教授在采访中说“我写的文章登在学术期刊上面,学术期刊当年给了我稿费,但是知网收录既不通知我,也不给我一分钱。”

  收录了作者的作品但没有支付稿费这是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的原因,但是仔细思考知网模式便不难发现,知网在其中虽然获利但也有支出,即使知网给予期刊的利润空间很低,但并不是空手套白狼。并且知网是从期刊处购得文章,而期刊已经获得作者授权。那知网既然付了报酬,又为何侵权呢?

  与我们所想不同,知网不是简单的学术期刊承销商,而是一家独立出版主体,它的性质也是“期刊”。作为一家独立出版主体,向作者支付稿酬是《著作权法》明文规定的出版主体的义务和责任。

  知网靠什么盈利?

  从“知网模式”可以看出,知网销售有“包库”和“零售”两种方式,这也对应着知网最大的两个客户:包库用户和个人用户。

  对包库用户,知网主要通过售卖数据库资源和提供衍生业务获利,中科院停用知网的原因就是知网以包库形式出售学术资源的费用太高。

早在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曾因为知网数据库涨价太高而宣布停用。在浏览“中国政府采购网”时记者发现,各高校采购知网数据库的成交额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这是因为高校与知网每年签订一次购买协议,而前一年的下载总量会成为知网与该高校谈价的基础。也就是说,当学生和老师更加热爱学术研究、更加需要学术资源时,知网的使用费用也在上涨。

退订.jpg

  知网推出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与抄袭检测系统”就是其衍生业务,也就是每年毕业季学生进行论文“查重”要用到的系统,同样由高校向知网购买提供给毕业生使用,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购买这一系统的价格是一年20万元。

  对个人用户,知网的盈利模式则比较简单,即提供单篇论文下载。目前,知网硕博论文下载费用为:硕士学位论文为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为9.5元/本。而在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之前,硕博论文下载价格分别为15元/本、25元/本。

下载.jpg

  知网的稿费标准?

  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文章会直接打包发给知网,但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是直接交给知网收录,在发表后作者主动申请就会收到来自知网的稿费。目前,知网规定2008年以后发表的硕士论文稿酬每篇60元,博士论文每篇100元。

  这样的稿酬标准和每篇的下载价格相比,就能窥见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结果也是如此,知网每年的毛利率都保持在50%以上。

稿酬.jpg

  错只在知网一方?

  据《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介绍,入编期刊在被知网收录前,两方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就包含了由期刊负责获取作者对知网的授权,几乎所有期刊都签订了这样的协议。

而从赵德馨教授这160多篇文章的维权来看,期刊并没有履行这一协议,因为每份判决书都陈述了大致相同的不予认可理由,即知网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原发期刊从赵德馨处取得了授权。

授权.jpg

  逃离知网?

  未经赵德馨教授本人同意而收录其160多篇论文,知网最终赔付其70多万元,这看似让跃跃欲试去维权的人看见了曙光,但赵教授也直言并不是人人都能复制他的成功。除了诉讼耗时耗钱外,在官司结束后知网便下架了赵教授的所有论文,在目前知网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评职称需要在知网上发表论文,知网为作品带来无人能及的传播力,这都是学者对知网的“畏惧”。

  中国知网不仅是一个学术期刊数据库,而且还具备了评价、查重、翻译、出版等数据库外延功能,已深深地嵌入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中。也是因此,武汉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宣布停用知网后又不得不继续使用。

  逃离知网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但并不是不会有那么一天。

  知网的商业逻辑下缺少什么?

  知网建立了完美的闭环保障自己的盈利,极低的论文录用报酬,日益增长的下载和购买费用,有稳定的文章来源,又有庞大的资源库为自己背书。但缺乏了公平和责任。

  知网没有保护创作者的利益,而是用他们对知网的“畏惧”让其不得不放弃应得的利益。作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也并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没有获得激励而是面临涨价。

教授.jpg

  知网的文献价值毋庸置疑,它成功改变了学术传播的形态,提升了学术传播的效率。目前大家反对的不是知网盈利的性质,而是把学术做成生意的迷失。知识经济下的付费是为了形成作者产出优质内容、用户付费获取激励作者继续创作的良性循环,而不是让知网两头通吃一家独大,食他人之利而自肥显然不可取。

用霸道逻辑行事,不仅会使自己孤立无援,也会浇灭学者的热情、阻碍学术发展。少一点磨难,多一点支持,是整个社会应该对科研抱有的态度。

知网是国家级火炬计划下的项目,应该是知识的火炬而不是破坏的火把。文/王蜀周秦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知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