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门前建有一座桥,这座桥被称为“考古桥”。桥面上每走几步地上就会有一行或几行文字,共24处。
结合展馆内展陈的内容,华商报记者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中还有不少故事。
△摄影:郑重
公元前58年:美阳得鼎 张敞释文
西汉时古人对周代青铜器的文字已很难辨识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指石刻文字及石刻。金石学者热衷收集金石及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汉书·郊祀志》中记载了一个“美阳得鼎”的故事。西汉宣帝神爵四年,美阳(今扶风县法门镇)出土了一尊铜鼎,此鼎被献到宫中,满朝君臣均无法辨识鼎上铸的铭文,最后太中大夫张敞(为妻子画眉千古留名)将鼎上的文字释读了出来。
铭文:“‘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fǔ fú)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译为:“(天子任命大臣尸臣)从此管理栒邑这个地方,赐给你旌旗、官服和武器戈。尸臣用书信向天子表达敬意(另外还铸了鼎):臣万分感谢天子厚爱,岂敢不遵从天子之命。”
朝中有官员建议,按武帝时的作法将鼎移存于宗庙,张敞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仔细考察释读鼎上铭刻后谏言,武帝时发现的鼎出土于汾地,经过有司校验,汾睢不是鼎的旧藏之处,况且是一件大鼎,所以武帝才改元以应祥瑞。今天发现的鼎不但细小,而且上有刻铭,是有主之器,不宜进献于宗庙之中。宣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发回重议。后来有司重新讨论肯定了张敞的说法,这件鼎便未能进入宫庙。
可见张敞具有扎实的青铜器鉴定和金文识读能力,是古代正史中记录不多的金石学能人。
1092:吕大临著《考古图》
考古学鼻祖墓设三重墓室防盗,却遭其后人盗掘
北宋时期也有一个人叫刘敞,他写的《先秦古器记》被誉为是金石学的开山之作。而集大成者,则是同为北宋人的吕大临。2006年考古人员在蓝田发现了其家族墓地,展馆中就展陈有吕氏家族墓中出土许多器物。也正是因为吕大临的著作《考古图》(在展馆中也有展陈),英文单词“archaeology”在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就被译为“考古学”。所以,吕大临也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
吕氏家族一门有四位进士,被称为“吕氏四贤”,在宋史中占有一定地位。其中,吕大防是仁宗皇佑元年中进士,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因功被封汲郡公,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吕大钧从小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在北宋嘉祐二年中进士,曾担任福州知县,后因父亲去世赶回奔丧,三年丧期满后,他选择辞官回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其编写的《吕氏乡约》是关中学派道德礼教的代表作;吕大忠是皇佑年间进士,曾任山西晋城县令,后来迁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元祐二年任陕西运转副使期间,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碑石移至西安碑林。吕大临自己则是元祐年间进士,是著名金石学家。
吕氏家族墓园从1074年(北宋哲宗熙宁七年)到北宋末年共埋葬吕氏家族成员5代人29座墓。这些墓葬的形制有三种,最特殊的是三室墓,吕大临的墓就是这样的,第三重墓室才是其真实墓室,上面两层空穴是用来迷惑盗墓者。遗憾的是,2005年年底其中一座古墓被盗,而参与盗墓的竟然还有吕氏后人。经上级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队于2006年对该墓地了进行抢救性发掘。
1934 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
斗鸡台是陕西科学考古的发端,但对陕西的考古调查始于1921年
二十世纪初,章太炎、梁启超等学者将西方的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等理论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在地质调查中,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和石器,“仰韶文化”得以命名。这便是中国科学考古的开端。
1926年,李济先生主持西阴村遗址的发掘,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采用了先进的探方法和自然层法。1931年,梁思永在殷墟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后冈三叠层”,第一次从地层学上证明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和国内这些重要考古工作几乎同步,1921年起国内学术团体就开始在陕西开进行考古调查,主要考察了汉唐帝陵、周文王陵、武王陵、张骞墓、樊哙墓等遗迹,为陕西考古积累了大量资料。
而1934年对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标志了陕西科学考古的发端。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居址和周、秦、西汉等时期的墓葬、车马坑。苏秉琦先生在整理斗鸡台遗址发掘资料的过程中,创立了中国考古类型学,并沿用至今,苏秉琦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
考古工作全面发展,重大考古发现越来越多
新中国成立后对考古工作非常重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技术的进步、重大考古发现等越来越多,时间节点也越来越密集。
列在“考古桥”上的重要节点分别为:1951丰镐西周遗址发掘;1954半坡新石器遗址发掘;1956-1957汉长安城遗址发掘;195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泉护村、元君庙新石器遗址发掘;1959耀州窑遗址、秦咸阳城、秦都雍城遗址发掘;1963蓝田猿人遗址发掘;1971唐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发掘;1972姜寨新石器遗址发掘;1974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发掘;1976周原遗址首次大规模发掘;1982陕西省考古学会成立、西汉杜陵陵园首次发掘、清涧李家崖商代遗址发掘;1984援藏考古;1987-1988法门寺地宫、汉阳陵遗址发掘;1995洛南旧石器遗址群、唐僖宗靖陵发掘;2004周公庙遗址、汉唐帝陵、杨官寨大遗址考古启动;2005梁带村芮国遗址发掘;2006北宋吕氏家族发掘;2008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发掘;2012石峁遗址全面系统考古;2017中亚(乌·哈·吉)国际考古;2022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