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择菜洗菜做两三道家常菜,这些都将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
孩子们要在学校学习家务劳动了!在为新政策叫好的同时,家长们也十分期待,教孩子洗菜炒菜的劳动课,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里有3000平方米的博种园
种蔬菜,还种水稻小麦
西安市碑林区小雁塔小学,2017年就开辟了3000平方米的博种园,划分了一片片菜地,老师教孩子们育苗种菜,择菜做饭,还收割麦子和稻米,孩子们不仅体验了食物的来之不易,耕种的艰辛,也学会了劳动课所要求的基本生活技能。
5月6日上午,华商报记者来到小雁塔小学博种园,园子划分了很多片菜地,有的已收割,有的正在播种。
“博种园已经建成5年了,学生们每周都会进园劳动,根据季节的不同,有不同的劳动课程,前几天刚抽了蒜薹,移栽了西红柿和黄瓜苗,过一阵就能收蚕豆和麦子了。”小雁塔小学大队辅导员王瑶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有近1500名学生,都特别喜欢劳动课,一说来博种园劳动,孩子们都特别高兴。
学校连续进行了5年“一粒米的历程”实践活动,活动前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水稻的历史文化背景、耕作方式、生长环境等知识,水稻生长过程中多次组织学生参观记录。10月水稻成熟时,学生收割水稻,将稻穗上的稻谷一粒粒摘下,经过晾晒后,再进行碾压脱壳,最后得到糙米,加工后品尝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了完整的水稻收获过程。学生在活动感受和反思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以后一定要节约粮食。”“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吃到了自己亲手收获的稻米,非常有成就感。”
该校教导副主任王晶介绍,学校劳动实践社团课程还包括手工制作、茶艺、厨艺。
“自己做的面就是好吃”
一起劳作的同学们吃得格外香
记者还跟随孩子们上了一节欢乐生动的劳动课。专门负责劳动课的樊轶苏老师安排的本期主题是“美食制作实践课——周至翠峰坨坨”。
樊老师提前揉好了面,等待醒面过程中,孩子们从收割园子里的韭菜开始,小心地拿着刀,到菜地里收了几大把韭菜,然后开始择菜,清洗韭菜、西红柿,准备鸡蛋。这边,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生姜和小葱切成细末,来自六年级三班的男生唐莹松和王景坤主要负责炒菜。两个小男生围着围裙,动作十分熟练,打了9个鸡蛋,把油烧热后,小心地放入蛋液,炒好盛出后再炒西红柿,然后放在一起翻炒,放盐、味精等调料,一盆色泽鲜亮的西红柿炒蛋完成,接下来一盆碧绿的韭菜也大功告成。
“翠峰坨坨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到周至时吃的农家饭,流传了一千多年。”做饭的过程中,樊老师还讲起有关翠峰坨坨的历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在樊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孩子们揉面切团,然后把面团放入温水中,捏成饺子皮大小的形状,等面团加水煮好后,放入盐、糖、味精、辣椒等佐料,樊老师给孩子们一人油泼了一碗香喷喷的坨坨,再加上韭菜、西红柿鸡蛋配菜。
“好香啊,自己做的面就是好吃。”胖胖的唐莹松一下子吃了三小碗,特别满足,一起劳作的同学们也都吃得格外香。
孩子们都会做些什么菜?12岁的王景坤说,自己跟着樊老师学会了不少菜,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凉拌黄瓜、糖醋里脊,还会做砂锅和火锅。“爸爸妈妈有时候他们太忙,我也在家做饭。”王景坤说,自己很喜欢做饭做家务,能够体会家长的辛劳,而且学会做饭也饿不着自己啦。
像这样的美食制作课在小雁塔小学常常开展,老师给大家教会了油泼棍棍面、萝卜馅的油酥饼、双色面鱼儿、手工制作石榴汁、熬制冰糖雪梨和银耳红枣养生汤等美食。孩子们就地取材,在博种园的田地里拔萝卜、摘青菜、挖生姜大蒜、收白菜、采石榴,不仅在校园里学会了美食制作,还学会了生活。
八府庄小学:
花园、果园、陶艺坊……
引导学生尊重劳动
在西安不少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劳动课,西安市新城区八府庄小学也是其中之一。
八府庄小学在2013年就建成了劳动平台,包括1200㎡红领巾花园,760㎡红领巾成长种植区,270㎡培植区,300㎡果园区,还有手工车间、木工车间、陶艺坊、厨艺坊、创客空间,构建起了一体化校内劳动教育基地。
劳动基地的建成为学生的校内实践提供了平台,孩子们可以在校内动手种植蔬菜、花生、红薯、谷子、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经历翻土、平整、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成长期,陪伴农作物从种子到发芽、生长到收获的全成长历程,感知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关系,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陶艺坊内,学生们制陶、妆陶,体会欣赏古老的陶艺文化;手工车间、木工车间,学生们动手制作,手脑并用,体验民族技艺,畅想创意思维……
该校共设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以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十个模块为载体,构建起八府庄小学“1-3-10”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都与教育部的新规十分契合。
通过丰富的系列劳动课程,许多家长欣喜地反馈孩子们懂事了,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掌握的劳动技能也越来越多,和父母一起参与社区服务的孩子多起来了……
“相对于劳动技能来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更重要。”校长郭明新认为,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祖辈劳动的目的不同,以前是为了温饱生存而劳作,新一代的中小学生们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劳动,引导和教育他们提升劳动素养,树立劳动意识,尊重劳动人民,学会追求和享受幸福生活。 华商报记者 李琳/文 陈团结/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