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论坛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22)》发布会隆重举行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2-08-11 10:59:48 编辑:王蜀周秦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

  8月10日下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论坛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22)》发布会在西咸新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贸促会指导,由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西咸新区研究院、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西安高新区城市客厅公司联袂承办。来自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科技厅、社科院,以及西安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社科院等部门相关领导,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碑林区等区(县)及开发区相关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大会由西安市社科院院长高东新主持,中央及省市40余家媒体与会报道。

姜建春主任.jpg

  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姜建春代表主办方致大会欢迎辞。姜建春在致辞中表示,本年度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发布会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可谓恰逢其时。西咸新区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核心承载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近年来,新区牢牢把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机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产业活力不断激发,开放潜力不断释放,文化魅力不断彰显,真诚欢迎更多的高校智库、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品质国家级新区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为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均好之城产业强市

李栋4.jpg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研究小组(IMD)主任、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栋代表IMD对蓝皮书进行了深度解读,首次提出“均好之城”重要概念。

  本年度蓝皮书共分为总论提要、总体报告、主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特别报告等5个篇章、9部报告、20余万字。“总论提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2021年为基点,梳理总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历程。五年来西安承古开新,踔厉前行,实现了观念之变、定位之变、能级之变、格局之变、开放之变、韧性之变,以快速迭代实现价值跃迁,加速奔跑在重返世界中心的长路之上。

李栋1.jpg

  作为蓝皮书核心内容,“总体报告”以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4.0为评价工具,构建生成“1+6”(1个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综合指数和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民生保障力、文化感召力、对外影响力、环境承载力等6个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二级分项指数)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指数(IMDEI)评价体系,纵向测评五年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情况,客观呈现发展总体态势。李栋指出,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速演变的过去五年中,支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民生保障力、文化感召力、对外影响力、环境承载力等六维支撑体系基础稳固、发展均衡,体现出中国城市较为少见的均好性,“均好之城”名至实归。六维支撑体系中,民生保障力、经济竞争力、环境承载力和文化感召力发展态势蓬勃,对外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贡献率亟待提高。

\

  “主题报告”以“产业强市:从万亿级城市到万亿级产业”为主题,积极响应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擘画。报告指出,当前西安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加快转变的重要时期,“万亿级城市”是对规模速度型发展模式的综合衡量,而“万亿级产业”则是对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的准确刻画,建设产业强市是西安兼顾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西安应以市域14类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省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文化旅游等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形成引领型、培育型、储备型“222”万亿级产业集群梯队体系。

\

“研究报告”和“特\别报告”紧扣西安—咸阳一体化、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奔向零碳一致行动、践行千年发展目标等现象级话题和高价值议题,展开智库角度的专业化研究,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发展建言献策。

   群贤毕至 共议创新

陈辉主任.jpg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辉在推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时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总窗口初步形成了秦创原现象,营造了秦创原生态,探索了秦创原模式,打造了秦创原板块。下一步,西咸新区将通过发挥总牵引功能、创新总协调功能、提升总服务功能、践行总展示功能,力争把总窗口打造成陕西全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协同创新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新高地。

  同期举行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论坛,采用线下论坛+嘉宾连线方式举行,五位嘉宾围绕“实施创新驱动 提升城市能级”主题,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能级提升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辉.jpg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杨辉在现场连线时说,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秦创原总窗口,未来发展成为陕西创新高地、保持引领地位,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转移和转化模式;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引领性产业、战略性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原创性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大力发展未来产业转化的模式和生态建设。

黎建强.jpg

  香港运筹学会创会主席、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黎建强结合美国香港等国际科创中心经验认为,陕西要建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是政府要给予充分支持,设立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大学及社会其他创新主体积极申请基金参与创新活动;二是营造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政策举措持续性环境形成;三是利用路演推介等形式大力宣传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充分展示秦创原的优势资源,吸引包括企业、人才、资金、科技成果项目等在内的科创资源落地秦创原。

徐可为.jpg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科技组组长徐可为指出,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一年多来各方面建设工作成绩显著、见效成势,涌现出诸多值得总结提炼的秦创原经验。展望未来,围绕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希望能够在两链融合高质量发展领域先行先试,产生更多更好的秦创原经验、模式、生态,为西安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探索高能级创新发展路径。

吴刚.jpg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西咸新区应利用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双新”叠加优势,充分发挥总窗口在城市发展质量、效率和动能变革方面的赋能作用。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赋能质量变革。创新驱动总平台为供给质量、生产质量、生活质量赋能。二是赋能效率变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流转畅通,资源、要素化学反应活跃,使城市真正由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创新论英雄、亩均论英雄改革。围绕构建统一大市场,做大技术市场、数据市场、双碳市场,形成品牌效应。三是赋能城市发展动力。使创新不再局限于于科技领域,还应结合制度创新、业态创新等维度,围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全领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先行区。

蒋录祥.jpg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正厅级研究员蒋录祥指出,针对我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长期分离、分割、分裂困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未来应在以下几点着重发力:一是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集成各类资源,牵引全省的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政府政策示范、转化示范、路径示范的作用。二是要发挥辐射作用。重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新动能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完善体制机制。秦创原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应着力完善秦创原体制构架、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

\

  蓝皮书是凝聚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智慧载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是由IMD倾力打造的公益性城市国际化发展年度评估报告。自2017年启动研究以来,本着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研究宗旨,不断创新探索,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发布了《复兴中的世界城市》《韧性城市》《回归制造》和《奔向零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

  附件:

  1.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五年六变”

  2.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六力模型主要情况

  3.《产业强市:从万亿级城市到万亿级产业》主题报告简介

  附件

  1.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五年六变”

  自2017年迄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已走过五年历程。五年来,西安承古开新,踔厉前行,以快速迭代实现价值跃迁,加速奔跑在重返世界中心的长路之上。这五年,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呈现出喜人的六大变化。

  一是观念之变。这五年西安渐次剥离西北重镇的地方性,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从边缘迈向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定位之变。这五年西安以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为中长期目标,以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必由之路,优化迭代六大功能性定位,系统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

  三是能级之变。这五年西安持续集聚经济、人口和创新资源,跻身“万亿级俱乐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更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

  四是格局之变。这五年西安以西咸一体化为率先突破,统筹推进“五向”空间发展战略,从“围城时代”步入“拥河时代”,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探索城市群一体化。

  五是开放之变。这五年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西安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作用,持续向开放要活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六是韧性之变。这五年西安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厚植宜居、韧性、绿色、人文功能,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性冲击。

  2.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六力模型主要情况

  “总体报告”以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4.0为评价工具,构建生成“1+6”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指数(IMDEI)评价体系,纵向测评五年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情况,客观呈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总体态势,六力模型评价结果如下。

  经济竞争力。西安经济竞争力由0.8761上升至0.9074,达到5年最高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高质量特征不断提高显现,逐步由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但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尚未充分彰显,产业强市迫在眉睫。

  科技创新力。西安科技创新力五年间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倒“V”型走势。科技创新要素投入稳定增长,原始创新、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应用领域科研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民生保障力。西安民生保障力从0.8691增长到0.9655,主要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教育支出持续增加,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优,房价收入比过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充分等问题。

  文化感召力。西安文化感召力从2017年的0.5914提升至2021年的0.9775。服务供给稳步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因线下旅游及关联产业受疫情反复冲击较为严重,文化感染力尚不稳定。

  对外影响力。西安对外影响力五年间波动较大。“国际航线数”增加了40条,开放度不断加强;“外资及合资企业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认可度明显提升。然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萎缩幅度高达40.9%,“走出去”力度仍然不够。

  环境承载力。西安环境承载力从0.5225增长至0.7579。一方面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社会承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突破了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区的先天性桎梏,生态环境承载力有效提升。

  从五年均值来看,民生保障力(23%)、经济竞争力(22%)、文化感召力(18%)和环境承载力(17%)的贡献率均超过平均水平,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提供了八成权重贡献,反映出西安生活、生产、生态发展水平大幅改善,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和效能进一步彰显,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发展协调性和均好性。

  3.《产业强市:从万亿级城市到万亿级产业》主题报告简介

  本报告以西安处于从规模速度型城市向质量效率型城市加速转变重要时期为背景,以解决“发展不足”基本市情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研究,西安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主要短板的研判,以及国内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对标研究,切实为西安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出对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报告从工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分析了主导产业现状,通过计算区位熵对重点产业进行了识别,认为当前西安市应以市域14类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省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文化旅游等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并预测,“十四五”时期,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有望先行实现“万亿级”目标;2030年之前,高端装备、汽车两大产业集群将分别达标;到2035年,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有望取得万亿级突破。同时,据此提出形成引领型、培育型、储备型“222”万亿级产业集群梯队体系。

  报告认为,西安应通过确立产业集群建设发力点、培育集群关键核心企业、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基础;通过强化产业链建设、激发产业带活力、推动多链条融通,连点成线;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带动区域一体化合作、开展高水平开放协作,织线成网,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秦创原 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