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原点周刊 > 正文

不动产登记谁在纠结? 有人抛售房源连房号都记不住

原点周刊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郭魂强 2015-03-23 05:41:39

  登不登记,对普通家庭影响不大

  对于不动产登记,很多普通人却显得无所谓。

  “什么不动产登记不登记的,我们都不知道,学校比较封闭,没人关心这个。”面对华商报记者的提问,西安未央区一中学的刘老师这样回答。

  刘老师说,这事情同事都没人说起,好像都不关心。他有2套房子,第一套是单位2004年分配的厂区房,60多平方米,有房产证,目前出租,每月租金1500元。

  2010年又购买了第二套住房,80多平方米,银行按揭的,第一套房子租金刚好够交房贷,没什么经济负担。

  同样是教师的高校郭老师也认为,登不登记对普通家庭意义不大,目前他只有一套房子,2008年入住的,120平方米,是购买学校的房子,没有房产证,“就是想去登记,国家也不会让你登记的”。他认为,登记对国家意义重大,从定量角度上可以摸清全国房地产家底,从宏观上对整个房地产有指导和干预作用。

  “中国房子功能有点异化了,扭曲了其居住功能,完全成了财富的象征,人们疯狂地购买房子,有能力没能力的都在囤房,身边这种事例太多了。”郭老师说:“有多套房子人感觉心里踏实,就以为占有了财富,造成欲望的恶意膨胀,这次不动产登记,应该对这种腐败行为会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无房户“观望”,等待房价回落

  采访中华商报记者发现,这次不动产登记影响最大的似乎是“无房”群体。

  “不知道不动产条例实施后,能否促使房价下降?我想买房不知道该不该买,几时出手比较合适些?”最近何女士有点纠结。何女士刚刚来西安工作,目前暂时在郊区租住2居室房子,月租1500元,年租金近2万多,她感觉不划算,打算买套房子。但买新房还是二手房让她很纠结:新房大都在建设中,交房还需要一两年;二手房可直接入住,但是房屋使用年限少了几年。

  尽管很多人在观望,但市场对不动产登记实施的反应还有待观察。西安美城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分析师严九远认为,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强,西安市场局部抛盘有一定量的增加,集中在2014年,西安南郊别墅、洋房价格降一半,高层降幅30%至40%。但目前西安二手房市场并无明显抛售现象,只是个别项目受民间借贷或个人原因等因素影响出现抛售,但只属于短期波动行为。21世纪不动产西安区域总经理邵涛表示,现在低价挂牌的二手房,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团购的楼盘,他们大多名下已有房产,受不动产登记的影响,急于转手。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西安城七区二手房挂牌量总量39万套,比去年12月上涨60.39%。高先生也在纠结,他准备明年结婚,最近一直在寻找合适房源,最后还是决定购置二手房。他瞅准的是急需抛售的房源,价格是最大的优势,最后决定购买南三环边上的曲江某处100平方米的房子,赠送车位,总价60万,他很满意。他觉得,不动产登记的实施,短期来说对房价影响不大,但肯定是有影响的,至于影响有多大,他也不知道。

  >>相关链接

  国外不动产登记用来干什么

  据《经济日报》报道的《国外不动产登记:模式各异 旨在规范》一文中列举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

  德国

  实行不动产登记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动产登记制度保证了100多年来德国不动产交易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和透明规范。不动产登记是由德国民法典规定的,不动产登记由地方法院的不动产登记局掌管,专司不动产登记。

  在德国,房产登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开的,如果能够证明与房屋存在法律或者经济方面的合法关系,登记号码、地籍单元、地址和所有人姓名等房屋登记簿的相关信息可以在不动产登记局进行查询。这种公开透明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一方面配合着德国的税收政策,对房价起到了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官员腐败问题的滋生。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就是因为被媒体发现一笔可疑的购房抵押贷款后,不得不于2012年2月17日宣布辞职。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动产登记制度给调查取证带来了方便。

  美国

  在美国,无论是房地产买卖、抵押、出租及房地产证券化等,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产权清楚。房地产登记是美国房地产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多数地方实行的是契约登记制度,主要用于公示和地方政府征税。

  英国

  英国也是较早建立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制度的国家。英国土地登记局的资料显示,英国于1535年进行了最早的自愿土地登记,随后建立了早期的权利契据制度。直至1990年底,英国开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实施强制土地登记制度,早期的土地制度才得以终止。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白玫

相关热词搜索: 不动产登记制度

上一篇:河南灵宝人张敏学:我们这代人写满努力坚持不放弃 下一篇:HZ国际指尖商城号称第二个淘宝 谎称有10亿担保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