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8岁娃玩手游花掉万余元 家长追问游戏公司无果

来源:华商报 时间:2016-10-17 07:04:36 编辑: 作者:苗巧颖 版权声明

  孩子替同学代打游戏

  挣钱买手机

  家住西安高新区的马先生,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二。马先生说,他发现儿子打手游时孩子已经上初中了,都是趁大人睡觉以后玩。他是一次起来上厕所时发现的,都凌晨1点了,儿子还在玩手机游戏,后来才知道,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玩了。“我也摔过手机,可人家后来自己又买了一个,买手机的钱是替同学代打游戏挣来的。”

  马先生说:“后来跟孩子沟通,发现他打的游戏叫‘王者争霸’,玩的级别已经很高了,孩子说自己忍不住就想去摸手机,他倒是得意自己玩游戏不花钱,还说常会卖装备替人代打,已经从中获利几千块钱了,算是深度痴迷吧,不让他玩是不可能的。”

  马先生不认为孩子打手游打得好就是聪明,“顶多是对游戏的认识比较到位,双手的协调能力好一些。但的确影响学习,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玩游戏。”

  为引导孩子不迷恋手机游戏、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马先生四处向同事朋友取经、咨询专家,有一阵看到儿子打游戏时,他强压着怒火,担心情绪失控会让儿子起逆反心理。慢慢地,儿子也愿意跟他讲游戏里面的角色、战胜后的感受,后来他和儿子约定,每周末留出一上午的时间,随便玩,但中途一定要适当休息。

  网友质疑

  多款游戏被评价“烧钱”

  西安市民刘先生对孩子玩游戏有不同的看法。刘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初三,15岁了。今年9月底到10月初,儿子打游戏买装备花去了他一万多块钱。

  “我是去取工资发现的,工资本来应该有近两万,可是去取的时候发现只有3000多元,当时就想报警,银行的人让我先查一下。”刘先生说,他查了后,发现是儿子拿他的手机转到自己的支付宝上,第一笔只转了200多元,第二笔转了2000元,还有一笔转了5000元。“胆子越来越大了!”

  刘先生说,孩子是在电脑上玩的,然后用支付宝购买装备。除了把儿子打了一通外,刘先生也没有好的办法。据他所知,儿子有两个同学在暑假期间玩游戏也花了家长一万多元。

  “按刑法,盗窃一万块钱最高能判三年,盗刷的话就是六年,娃小,他也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是长大以后给我还,打骂也不管用。”刘先生认为,超过一定金额的游戏跟赌博是一样的,不管你说玩家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国家有法律规定,钱的数字一旦大的话,就不是游戏,它就是赌博的一种形式,再说是娱乐也说不过去。

  华商报记者近日就孩子热衷的几款游戏进行了查看,关于“火影忍者”,评价中有玩家说这游戏真的蛮好玩的,有些人觉得坑钱是因为自己花了钱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游戏里处处能看到操作厉害的高手,并不一定要花太多钱,只是花钱能提升更快而已。

  还有网友表示:这是一个烧钱的手游,平民根本玩不起……希望能亲民一些,其他的都没有可挑剔的;建议下架此游戏,不把玩家当回事,恶意圈钱,欺骗消费者……不接受玩家的建议和意见、控制论坛……

  评论中观点大致呈现两方面,一方面是肯定游戏的画风操作、还原度高;另一方面就是指责游戏花钱多、“是个坑”。

  关于“王者荣耀”,玩家“mvfifxjh”评价说,这个游戏很好玩,不过感觉如果不充点券的话是玩不好的,英雄多,皮肤也很好。每个赛季的奖励很丰厚……表示这个游戏基本全班同学都玩,在年级里面也很火,希望以后的版本更好……

  关于“天天炫斗”,有网友抱怨“外挂太多,举报也不惩罚”,有网友说:“游戏挺好,就是不砸钱的战力和那些砸钱的战力完全不成正比,表示这是一个零元党不可接触式的游戏”。

  律师说法

  游戏公司信息审核落实不力 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良善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游戏市场的迅速壮大,未成年人成为广大用户大军中的主力之一。为了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立法部门通过《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来规制各方行为,其中第十六条: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第二十一条: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

  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游戏的登录流程是通过QQ号注册,并绑定身份证号或者电话号码作为密保,这实际上在游戏的后台可能就会认为玩家被视为成年人。因为根据身份证法第七条:“ 公民应当自年满十六周岁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且根据电信用户使用相关规定,办理电话卡必须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现阶段,未成年人绝大多数都无法拥有有效身份证件,然而却有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游戏用户,这跟家长有关系。家长为了联系方便,为了接收学校作业方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这些手机号都是用家长的身份证办理的……

  而现实中,游戏公司的考察仅是游戏用户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身份证或者一个电话号码,而非使用者和身份证人员是否能够对号入座。这种审查模式实际就是掩耳盗铃,并未将法律规定落至实处。

  赵良善说,除了游戏公司门槛低,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也是一大根源。他建议网络游戏作为虚拟产品应当提高交易准入门槛,完善产业内部规则,达到对消费人群的识别,降低对未成年人等群体带来的风险性;法律及工商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该领域的监管,完善奖惩制度;未成年人周围社会群体应当减少并控制未成年人对网络软件的依赖性。例如:很多学校及老师在与孩子交流时经常采用QQ、微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未成年人引入网络世界。父母、老师均应对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对未成年人多加关心和陪伴。只有每一个社会角色都能合格扮演,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才能得到控制。

  家长建议

  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认知课正面引导

  通过调查,华商报记者发现,家长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发现后就堵,制止孩子再玩;另一类是疏,与孩子约定玩的时间,但条件是要认真学习;第三类就是放任:喜欢玩游戏,能玩好它也算有出息。

  用家长张先生的话来讲,一味地堵会适得其反,但疏导也不一定有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游戏的痴迷可能会加剧,而放任就更不用说了,荒废学业始终不是上策。张先生认为男孩喜欢打游戏,主要是游戏里打斗的场景符合男孩爱打斗的天性,让人有征服欲,但由于接触得少,难免有神秘感作祟。

  马先生和张先生抱有同样的观点。为了和儿子有共同语言,他还特别研究了孩子们玩的这些手机游戏,“过去的游戏是人跟电脑打,每一把结果都差不多,现在这种是在网络上打,你可以遇到世界各地的人,都是玩家。关键挑战的人物都是未知,每天都跟真人在打,这是最大的吸引力。还可以组队跟对方打,对方也可以组队,尽管是在虚拟世界里,但其实也能打出存在感。”

  马先生认为,对于孩子打手机游戏,不在于怎么管,而是要让孩子正面认识游戏……“如果学校在一定年龄段就开设这类认知课,让它不再神秘,对于爱打游戏的孩子也把它当作一个兴趣来培养,如果跟学习再挂钩,比如学的好的给予游戏奖励机制等办法,这也算是一种探索吧。”

  专家分析

  孩子作业完成后的时间很关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18医院心理门诊主任邹学说,心理学认为,对一种东西的成瘾,和强迫性重复有关。但每个人具体在释放怎样的心理能量是不一样的,而他表现出来即为强迫性的重复,如果强迫性的重复用到社会认可的事情上来,就是好事,还能干成大事;但玩游戏会荒废孩子学业,也产生不了社会效益,这就是没有意议的强迫性重复。

  孩子之所以在游戏里能坚持下去,都是在游戏中得到了心理上的奖励和满足,越玩越好,越好越玩。我们推测,这种满足在现实中是没得到,比如说他学习不好,家长多数是指责性的,你为什么学不好,如果是告诉孩子你怎样操作能好,孩子也能得到心理满足,他自然就会对网络虚拟的渴求减少。也就是说,还是需要引导他到学业上来,增加他和现实的联系,通过社交、兴趣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成就感。

  采用疏导的方式,家长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很少。对家长来讲,发现之后首先要有克制力,可以去了解下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

  其实孩子独处的时间是最关键的,决定了他以后兴趣的走向。所以孩子做完作业的时间,你不能让他一个人玩,家长这时要及时互动,比如说出去一起锻炼身体啊,在有空余的时间干两个人都有兴趣的事情等。

  对游戏深度痴迷的孩子,整个家庭都要改变以前的模式,父母的行为准则、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都要转变,这是有难度的,要慢慢来,很多家长意识到后,只改两三天,急于出成果,这样也会陷入绝望,一个行为的训练和改变,至少要三个月才能稳定下来。


来源: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手游 绑定手机 孩子 手机游戏 微信 火影忍者 对话框 战争 王者荣耀 QQ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