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评论 > 名家观点 > 正文

云上翻红,非遗直播让传承更“可持续”

名家观点 作者:文/钟侃 2023-06-13 09:20:05

近年来,秦腔、陕北民歌、商洛花鼓等秦派非遗,通过直播、短视频屡屡“出圈”。近日,“非遗主播沙龙”在陕西广电大剧院举办,《陕西非遗数据报告》(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陕西地区非遗直播超57万场,用户观看3185万小时。仅过去一年,陕西地区非遗直播超24万场,共6.5亿人次观看;1.9万名陕西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带来超264万小时技艺演出。不只戏曲,民歌、曲艺等陕西非遗也纷纷在直播间获得“新票房”。据统计,在抖音获打赏的前5名陕西非遗项目为秦腔、陕北民歌、眉户、陕北说书、陕北窑洞。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遗,也成为各民族的自觉。相较于更具象的物质文化遗产,以艺术、工艺为主要形式、以人为承载体的非遗文化,因其抽象和虚拟的特点,让保护变得更有难度,尤其是它本身的历史属性,在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存在现实的兼容挑战。

而从文化保护层面来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传承,更准确来说,就是在楔入现代因素后,带着现代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正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所提出的“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于系统性保护的目标,或许能找到诸多路径,而从各地生动的实践来看,通过直播、短视频实现非遗的线上翻红直至“出圈”,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背后的逻辑是: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能够以丰富而立体的视觉呈现,丰富非遗的文化价值,让那些原本看上去要么高深、要么晦涩的传统遗产,在绚丽的视频表达中“活起来”“立起来”,这正是“看见”的力量。

更为紧要的是,通过成体系的策划传播,在丰富非遗的视觉呈现之外,还能释放出非遗的现代商业价值。从常识而论,非遗守护从来都不应该是高冷范的,也不应该脱敏于商业逻辑。在商业文明中进行传承,在传承中丰富商业价值,这既是对非遗最有力的传承和守护,也是让非遗拥抱现代文明的路径依赖。

诚如我们所见,自小喜爱秦腔的95后“张晶琪”在入驻抖音后,尝试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曲的歌词改编到秦腔现代戏曲调里,“老戏新唱”大获成功。最多一次直播同时在线人数3800人左右,场观达20万。作为世界非遗名录中西安鼓乐传承、表演乐团的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也在入驻抖音后,不仅扭转了此前线下演出的颓势,也在线上收获了一拨又一拨粉丝,所获得的的打赏收入,也直接改善了团队的待遇……伴随着“非遗合伙人”“DOU有好戏”等活动的实施,成批的非遗传承团队在线上得以翻红。他们的翻红,不仅让这些非遗文化,以更加可亲近、更具现代艺术气息的方式,走近寻常人家,展现出其鲜活的现代魅力,也更因计划所带来的商业机遇,通过打赏获得物质上的“支持”,让传承者在传承非遗的路上更有尊严,并且激励他们不断焕新表演形式、升级作品形态回馈观众。

经由线上翻红,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揭示出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的“活态传承”特点——通过广泛吸引包括传承人、大众、各类媒介平台等在内的各类多元主体真正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赋予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力。如此,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如这勃然而起的“线上翻红”,迈向一路“长红”。(文/钟侃)



来源:

编辑:张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评论:怒剑不平,岂容恐怖分子再嚣张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