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秦人秦声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4-03-05 07:46:19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台的惠民演出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


秦人秦声,传唱千年。它是在时光隧道中承载着秦人情与中华魂的历史之声,是立足关中文化热土用艺术观照现实的奋进之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赤诚守护与活态传承的时代之声。

一场好戏

“不听秦腔不识陕,不到易俗不知秦”,每天早上,从案板街26号的院子里,传出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掀开了易俗社里一幕幕的转场。

1月22日8时30分,距易俗社小剧场集体排练还有1小时,“00后”演员何雨馨已经开始热身,跑圆场、练腿功和毯功,反复磨炼着几个动作。

“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人呐喊,胡笳喧,山鸣谷动,杀声震天,一路巡行天色晚,不觉得月上东山!”《杨门女将·探谷》,由梅花奖得主、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和一众青年演员排演。

天寒地冻,室外温度只有-8℃,室内演员的额头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在司鼓老师的节拍下,演员们聚在一起,从身段动作到唱腔唱词反复揣摩,或是众人说戏,或是自己较劲……跳跃翻滚之声、唱腔念词之声,不绝于耳。

10岁那年,何雨馨离开兴平老家,学艺于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主攻秦腔艺术。在学艺第四年,著名的秦腔科班——易俗社纳新,何雨馨勤学苦练,如愿成为易俗社第20期传承班的一员。多让后起之秀挑大梁、请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装台”,和梅花奖得主同台排戏的机会,对何雨馨来说,受益良多。

人才培养是秦腔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西安各秦腔院团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工作重点。

2017年,西安演艺集团成立了秦腔委培班,委托西安市艺术学校进行教学,面向全国招生,由此开启了为期6年的“秦腔幼苗培养计划”。

2022年4月,以秦腔委培班学员为成员基底的西演·青年团正式揭牌成立,为一代“秦腔新苗”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传承,让秦腔焕发着新姿勃发的蓬勃面容。

2023年7月,西安戏剧学院被列入陕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拟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中,成为继中国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之后,又一家培养戏剧戏曲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弥补了西北五省区没有戏剧高等学府的空白。

2023年11月18日,西演·西安三意社秦腔艺术传承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三意社还将陆续成立李正华老旦艺术传承工作室、王辅生丑角艺术传承工作室、李爱琴生角艺术传承工作室、李买刚花脸艺术传承工作室等,以此继承秦腔流派和行当。

一脉薪火相传,秦腔自有后来人。

易俗社演员们正在排演秦腔《杨门女将·探谷》

一方水土

“秦车秦马秦直道,一通秦鼓出秦关,秦尺秦秤亮秦胆,量了黄河量泰山,要问秦人缘何勇,浩然正气在心间……”在十四运会开幕式上,四位梅花奖得主一曲《华夏颂》,唱出了老陕追风赶月的“拧劲儿”。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也孕育着一方的民俗文化。

有人说,穿越千年的“秦腔”是摇滚始祖。在多数人的印象里,秦腔是“吼”出来的,它豪迈奔放、大开大合,把秦人倔的性格、广阔胸怀宣泄在声线的粗犷中,宣泄在硬朗的表情中,宣泄在古老的折本中。而秦腔里的委婉细腻、动听缠绵,只有深入了解、切身体会,才能感受到个中滋味。

“秦腔的一大特点是:唱、念全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融入了中国汉唐时期诗、词、曲的一些语言,时而高亢苍凉,时而低婉惆怅。”在易俗社里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张萍向记者娓娓道来。讲述时,张萍时不时会加几句秦腔唱段,嗓音清脆悦耳,十分丝滑,听讲解也成了一种享受。

档案柜中的馆藏资料有些已跨越百年,纸张泛黄、墨香沉淀,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旧书味道”。在这间不到200平方米的档案室里,珍藏着大量易俗社原创线装剧本手稿、舞台设计手绘稿,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卡带、CD等原版资料、典籍。在这里,无声胜有声。

易俗社斜对门是西一路小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西一路小学挂牌了“秦腔艺术传承基地”“非遗传承研学基地”,成立了秦腔社团。在易俗社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排演了《三滴血》《李白·静夜思》《拾玉镯》《教学》等剧目,在多项比赛中斩获大奖,稚嫩清亮的童音,别有一番韵味。

一场变革

“用高亢托起华夏故里,用张扬传承秦韵秦声。催春的锣鼓又一次响起,渭城朝雨‘一带一路’再启程……”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特别节目中,梅花奖得主赵杨武以一首集秦腔与现代音乐元素于一体的《花脸》惊艳全场,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跨界尝试。弹幕上不少人感慨:“原来秦腔也可以这样‘潮’!”

只有不断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才能让秦腔在兼容并包中实现活态传承。

如今,秦腔在古城西安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表达:3D电影版《三滴血》被推上银幕;虚拟数字人“秦筱雅”亮相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二次元“赛道”大放异彩;《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关西夫子》《昭君行》等秦腔现代剧、新编历史剧续写时代弦歌……

秦腔正在不断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等“混搭”,展现出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创新变革姿态。

变革的不仅是秦腔本身。

2021年9月,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窗口,备受中外游客青睐的文旅新地标。

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了全国首款以秦腔文化为载体的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体验”新路径。

易俗社文化街区的火热“出圈”,也印证着一个道理:戏曲艺术与城市文化是融合共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气质。

文化兴市的动能在于变革。

西安有省、市、区县级秦腔院团近10家,如何落实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为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023年,西安市文艺发展研究院成立,旨在创新体制、保障传承,吸引了西安各院团名家加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结合,让西安成为秦腔艺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秦腔文化品牌的展示地。

2024年,西安聚力推进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其中一条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听秦腔学秦风秦史,吼秦腔知秦人秦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西安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出无比深厚、愈益强大的价值内涵:

它凝聚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精髓,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气质、展现城市形象;

它成为镌刻在老陕血脉当中难以抹去的印记,用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予三秦儿女文化滋养,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不断绽放万千风华。

文/记者张端 闫珅 罗嘉昱 图/记者 郝钟毓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