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字本意竟是凶器!知道文物长什么样吗?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2024-04-29 17:49:42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个经常被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字,本意究竟是什么?

  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止戈为武——两周青铜兵器与军事文化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展。该展遴选了陕西省宝鸡市6家文博单位的235件文物,其中一件文物的名称叫“铜我”。

  “我”的本意是凶器,做动词用有“杀”的意思

  什么?“我”竟然是一件器物?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赶紧查询“我”字的本意,这才发现原来“我”字的本意不仅是一件器物,而且是一件凶器!

  以下为百度百科词条对“我”的解释:

  我,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这个词条中,结合甲骨文、周代早期金文、晚周金文、秦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对“我”字的字源演变做了详细介绍。

  

“我”字的字形演变过程.jpg


  图(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

  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柄中部的斜撇,而锯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

  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结论是:“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与这个本意相关,“我”字有代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四种词性:代词释义有“自称,自己”“己方,己国”;动词释义有“杀”(《尚书·周书·泰誓中》:“我伐用张,于汤有光。”)“有私见”;形容词释义有“自己的”“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名词释义为姓氏。

  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否靠谱?记者随后又查阅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引述基本准确。其字形演变图出自《汉典》;对字源演变过程的介绍源自《字源谈趣》,该书作者陈政是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书法理论家。

  这件“铜我”为一级文物,年代为西周中期

  

铜我.jpg


  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刘瑞雪介绍,这件“铜我”为一级文物,年代为西周中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仅收藏有这一件。它是1975年在宝鸡扶风法门镇庄白村一座西周墓葬里出土的,作为墓主伯(生僻字:“戈”字半包围,左下为“冬”)的战利品被随葬。这件像大刀一样的兵器,专家定名为“我”。在汉字中,凡带有“戈”字旁的字,均与兵、杀、战争有关。由此可知,在造字之初,“我”的本意就是一种兵器,这件器物刃作三波曲齿状,背上附有两椭圆形銎(qióng),銎上有穿,用以固定木柄。这种兵器特殊少见,有学者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物。

  怎么样,把文字尤其是甲骨文字形和这件“铜我”文物对比,是不是对“我”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文物照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月3-4日西安有一次降水、吹风、弱降温天气过程 下一篇:西安地铁15号线一期站点命名公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