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传播平台让知识普及变得更便捷,但网络中也出现了“老师”直播乱象,市民反映有老师一下课就急着直播带货;短视频里有不少博主也自称老师,直播带货,导致网友难辨真假。市民呼吁相关部门对此问题予以规范,确保教师队伍永远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
现象
自称“小学语文老师”
发学生正脸视频 且直播带货
此前,有市民向媒体反映,其发现多名自称老师的博主发学生视频吸粉,这些“老师”工作期间直播,接受打赏牟利。其中,自称重庆荣昌区某学校一名唐老师一个月直播超百场,“一下课就直播”。从视频看,这名老师自称是政治老师,并且展示了教材,说:“我下班时间教育局局长也不管啊。”
对此,重庆荣昌区教育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应称,情况属实,已责成学校要求该名老师在上班时间段内禁止直播。此外,若收到学生家长的打赏,需退回费用。该名工作人员称,该校系私立学校,唐老师不是在编在岗的教师。
近期,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称老师的短视频博主仍然很多,8月20日,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用“教师”搜索,能看到大量自称是老师的用户,他们介绍自己的身份为“经验丰富的老师”,拍关于上课、讲题等短视频,开直播,同时也带货。视频中,用学生来吸粉。
例如,在其中一名自称为“小学语文老师”的账号主页,身份为“教育领域创作者”,介绍一栏写着:记录美好生活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直播时间中午12点。头像照片清纯漂亮,封面照片为一张正在孩子们中间讲课的照片。短视频里有办公室场景,也有课堂上的短视频,同学们都是正脸出现,评论区有家长质疑“上课时拍视频会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这位博主有200多万粉丝,商品橱窗里200余件物品,多为教辅书籍,也有电话手表、美妆面膜等。
观点
不能一棒子打死 也不能任其发展
对于上述现象,网友有话说。
@唯好运尔:老师都去想怎么创作,怎么得到流量,怎么收获粉丝,怎么赚钱,又怎么去教好学生?
@你普通话是一甲吗:如果真的出现圈钱问题,甚至说以曲线送礼的方式去破坏我们的教育公平,那可以直接清除出人民教师队伍了。
@momo:老师、医生和律师真是这几年短视频中的流量密码,应该出台管理制度,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任其发展。现在短视频本身也是“一眼难尽”,啥内容都有……
@徐徐:假老师,真网红!
@树叶:新事物顺应新时代而产生,但也需保持监管到位,这才是新而好。
@DHL稚瑗:我想说,“真正”的老师课后对于老师这个称号可是避之不及的。
@畅游:教师直播现象不宜全面禁止,而应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
@愿:也要看到,一些山区里真正的支教老师分享的vlog也挺好,一刀切不可取。
@气球:在b站看到一位数学老师,我觉得她的教学挺好的,听到她教的一些方法以及课堂小插曲怎么解决,但她的vlog只拍自己。
@向狗端:在b站有许多老师录制公益视频,我也跟着他们学到了许多,千千万万的学子都十分感谢他们!
老师
老师的个人视频号 需上报学校或教育局
8月2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安多位公办学校的在编教师,一名语文老师说:“据我所知,身边没有开直播带货或要求打赏的老师,老师个人的视频号,学校要求上报,学校会监管视频内容。因为老师的职责是为人师表,属于特别的群体,所以学校非常注意管理老师们的言行。网上自称是老师的博主,很多是市场化范围内与教育沾边的人,比如培训机构、托管班等,或者是个人开的自媒体号,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一名美术老师说:“学校会有自己的官方视频号,视频拍摄也是为了展示学校的风采。老师个人的号,可能有的老师会分享一些教学技巧或与学生在一起的趣事或个人生活,但开直播带货打赏,我身边没有,规定上也不允许。老师们平时挺忙的,下班后一般都想好好休息。另外,我记得粉丝超过一定数量的个人号,要上报教育局备案,教育局会监管。”
规定
不得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那么针对老师直播,相关规定有哪些呢?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教师在工作时间从事副业、或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从事副业以致精力不济,例如上课打瞌睡、批作业草草了事等,都属于违规行为。如果教师在直播的过程中接受打赏,这种行为还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专家
明确底线 立起规矩 真正做到创新教学
对此现象,专家怎么看呢?
8月2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知名教育专家刘鹏,他分析,在职教师利用学生肖像进行网络直播可能带来多种危害,例如:侵犯学生肖像权和隐私权,未取得学生及家长许可,随意发布学生视频,涉嫌侵害学生的相关权益。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直播中,可能会导致教学准备不充分,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使学生误以为做网红就能赚大钱,而不重视学业。损害教育公平,部分家长可能通过打赏等方式“曲线送礼”,这种较为隐蔽的行为对教育公平损害巨大。
刘鹏表示,为了规范教师的直播行为,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完善相关规制办法,明确底线,立起规矩。例如不得收取家长打赏、不得利用上班时间段直播、不得随意发学生视频等;要做好教师职业操守教育,引导教师回归主业,及时制止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的不当行为,对于部分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学校也可积极提供平台,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网络平台应落实监管责任、优化产品功能,严格约束教师不当直播行为,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底线的教师账号,及时予以“封号”并纳入黑名单等惩罚举措。此外,作为教师自身也要提高自律,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身份,在互联网上也要恪守师德底线。当然,教书育人与鼓励教学创新并不相悖,这件事情也不能“一刀切”,教师发短视频或直播应坚守知识普及的初衷,让新技术成为知识传播的有力助手。
评论
中小学教师直播何以引争议?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教师直播其实并不稀奇。不论是教培行业的俞敏洪、张雪峰等人,还是高校里的学者教授,亦或是“ 挖呀挖”的幼教黄老师……外界乐见他们的跨界破圈走红,唯独对处于“应试教育”关键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却争议多多,甚至加以批判。
何以如此?大家对于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职业属性的教师直播的包容度不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小学阶段自带严肃教育属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人物,教师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求 学之路或人生之路,所以,中小学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众期待及要求也更加苛刻。
法律并未禁止中小学教师网络直播,争议的核心更多是直播内容,主要争议也集中在是否影响主责主业这一问题上。假如直播的内容是正能量的,且没有任何商业行为的,比如,有的乡村支教老师把只有几个人的班级日常发到网络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有的老师用镜头从学生入校拍到毕业离校,一系列视频的串联是鲜活的成长日记……这些视频在知识传播、教育均衡化、家校沟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并不反感这样的“教有余力”的老师。
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要求“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不得不承认,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主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中小学教师行走于商业氛围浓厚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很多时候就难免触及了“兼职兼薪”这一“雷区”,更何况,中小学教师通过副业赚取额外收入历来都争论不断,还没有到坦然接受的地步。
教师,也是人,有权利拥抱这个直播时代,对于教师开直播需要的不是封堵而是约束,目的不是将教师与这个时代隔膜起来。正如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指出,公众反感的是变了味的直播,乐见优质有趣有料的在线教育、科普内容不断涌现。教师直播应坚守知识普及的初衷,避免被涨粉、引流、打赏等带偏,关键要立好规矩、画好红线,增加制度供给,厘清行为边界,既守护好校园“一方净土”,也更好发挥直播的正向引导作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杨鹏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又是“长通表” 惹事 入住二手房后发现欠气费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