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劳动者团结拼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革命年代的热血呐喊,到建设时期的挥汗如雨,再到新时代的创新逐梦,三秦劳动者以钢铁脊梁扛起家国重任,“陕西工人有力量”的强音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回响。
何小虎,1986年11月生,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工作。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何小虎15年来先后解决多项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并申请专利,是西发公司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现为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二届陕西省青联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由他加工的零部组件早已随着“长征五号”“天问一号”等众多型号飞入广袤宇宙。
如果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那么发动机上的涡轮泵就是火箭“心脏的心脏”。而何小虎,则被称为“火箭心脏的钻刻师”。
“巧手神工,你于精微里破解飞天的难题;匠心独具,你在革新中成就非凡的国器……你是航天液体动力的钻刻师。”这是2024年11月11日第十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时给何小虎的颁奖词。
而在获评“航空航天月桂奖·大国工匠奖”前,何小虎还历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陕西省首席技师、首次火星探测先进个人、航天贡献奖、航天精神模范奖、三秦工匠、陕西产业工匠、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长:为了成为“航天人”,他从17岁就确立了目标
何小虎说:“我是来自陕北农村的孩子。2003年17岁时,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神舟飞船把航天英雄杨利伟载入太空的那一刻,内心深处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航天人。”
但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无法进入高等学府实现设计者和研发者的梦想。既然不能成为航天器的设计和研发者,能不能成为它的制造者呢?
“经过不断努力,我如愿进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走上了技能成才之路。从入校的那一刻起,我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一定要更加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然后到航天六院、到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工作。”
“在校期间我就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从第一次参加消防知识竞赛,到代表学院参加技能竞赛、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在校期间我获得了18项荣誉和证书。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实训工厂度过的,每天回到宿舍经常是凌晨。”
2010年1月,何小虎入职西发公司,穿上了印有“中国航天”字样的藏蓝色工装,成为一名真正的“航天人”。
从2010年到2018年的8年时间里,他先后跟了八位师傅,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栽培。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何小虎可以操作十多种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机床,从最传统的手工操作机床,到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甚至微米级的产品加工对他来说都游刃有余。技能竞赛也是何小虎成长的一个重要抓手。从车间级、到工厂级、再到院级,每一个能参与的“技术比武”比赛,他都不放过。
2016年,凭借陕西省第一名的成绩,何小虎代表单位去参加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荣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17年,何小虎首次参加“中国大能手选拔赛”,并以第六名的成绩入围,成为陕西省首名入围的全国十强选手。
2018年,他荣升为陕西省技能竞赛的裁判;2020年,他荣任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竞赛和省赛的裁判;2021年,他被委任为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裁判,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届职业技能竞赛专家组副组长。
攻关: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总能创造性解决问题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在这一过程中,何小虎研发加工的离心式喷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保证推进剂通过喷注器后在合适的空间精准碰撞、高效稳定燃烧,这对喷嘴精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而喷嘴的传统加工不仅工序繁多,且精度低、毛刺多、合格率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有效提升以长征五号等为代表的120吨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高可靠性,何小虎多次和同事们分析讨论,并在师傅引荐下拿着产品到专业院校去找教授指导。但近两年时间里却没有一点进展,项目也一直被搁置。经过百余次反复迭代,何小虎将传统钻削改为铣削,在直径0.05毫米也就是半根头发丝大小的空间内实行三轴联动加工,最终精度完全达标。利用车刀和磨头交叉去除毛刺方法,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离心式喷嘴无毛刺加工,将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效率提高两倍多,人员减少一半,每年节省成本上千万元。该项技术已申请国防专利。
“推得精、飞得稳、变得妙、落得准”是媒体对月球着陆器和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所使用的变推力发动机的写意描述。这类发动机负责探测器在着陆时获得反推力,使其减速、悬停、平稳着陆,其关键部件就是燃烧室喷管。何小虎生产的火星探测器着陆变推力发动机所用燃烧室喷管是由铌钨合金加工而成的,由于喷管结构特殊,加之材料属于难熔金属,切削过程中极易出现排屑困难、刀具崩刃、刀杆震动严重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等现象,其加工一直是行业难题。何小虎通过大量试验独创了一种冷却液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及车削加工技术,彻底解决了铌钨合金材料喷管精密加工难度大、合格率低的世界级难题,由他撰写的《一种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公司首个国际专利授权。
在破解北斗导航等重大任务发动机“卡脖子”问题中,某喷注器架深腔有个公差为0.008毫米的小轴,加工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钎焊配合精度达微米级,公司没有一台设备可以生产这个产品,初期合格率仅为20%。何小虎主动要求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提出“设备稳定性”加工概念,独创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即准确掌握机床黄金时间进行精密加工,这个思路完全颠覆了传统方法,开创了公司超精密加工新方法,产品合格率达100%。
2015年,何小虎加入公司王建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岳敏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了工作室管理经验的学习。2020年,何小虎组建团队,开展了跨工种创新攻关的任务,2022年也建成了自己的工作室。2024年1月,以何小虎名字命名的“何小虎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这个工作室汇聚了17名来自不同工种的高级技能专家和业务骨干,包括车、铣、钳、焊、特种加工和装配等全工种,是一个集管理、技术、技能于一体的创新团队。工作室以液体火箭发动机自主创新为主线,围绕数字六院、智能制造、单元产线建设等重点工作,致力于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难题。
何小虎说:“在工作室创建过程中,我们先后完成了5项院级以上的课题,申请了32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公司首个国际发明专利的授权,撰写论文18篇。我们工作室的一个理念,就是所有成员都要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我们不仅仅要把产品加工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加工好,而且每个人都要具备总结和分享的能力。”
作为陕西省带徒名师,何小虎先后培养出20多名徒弟,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9人,一人获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两人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10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轻人已迅速成长为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中坚力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