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结构性调整,当“函授”以及“业余”变成了历史名词,独立学院也在加紧转设中。
纵观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如果把晋中健康学院、豫北医学院、常德学院、岳阳学院、绍兴理工学院放在公众面前,估计不少人仅凭经验很难从校名来判断前述5所新增本科院校的办学属性——你能想象得到直接以地级市命名的常德学院、岳阳学院是民办性质,绍兴理工学院则是唯一一所“民转公”院校吗?
伴随着独立学院转设持续推进,“民转公”正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或趋势。
浙江的独立学院转设中
大多数走上了“民转公”之路
前些年大学更名潮中,有的老牌公办院校新校名因为太像民办院校而备受诟病,或许是从中受到了反向启发,独立学院转设中诞生了不少与公办院校名称相似的新校名,特别是以所在城市命名的民办院校已有10所左右,比如,三亚学院、武汉学院,以及今年“上新”的常德学院、岳阳学院,不了解情况仅凭校名大概率会误判是公办院校。
相较于“校名公办化”,有些独立学院更进一步,通过“民转公”真正成为了公办性质。
以最新一例来说。成立于2000年的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校园面积1000余亩,在校师生7000余人。如今转身一变成为近年稳居浙江第四经济大市绍兴的第2所市属公办本科院校——绍兴理工学院。
按照绍兴方面的谋划,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理工学院并不打算形成一文一理的办学格局——已走上“升大”之路的绍兴文理学院计划更名为绍兴大学,要建成国内一流城市综合性大学,绍兴理工学院则以“理工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
转设一成功,绍兴理工学院就立马加入到了扩招大潮中。根据校方发布的招生信息,今年面向浙江省招生总数将突破1000人,省外招生计划也增加了100多人,扩招规模达到300人,这力度甚至比有些传统知名公办院校还要大。
相关报道还显示,以“绍兴理工学院”之名开启的首次招生,学费相较于往年呈现出意料之中的断崖式下降——今年普通专业学费直接降到4800~63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学费为9900元/学年。而在“民转公”之前,普通专业一年学费要17000~23250元/学年,计算机和艺术类专业更是高达26250元/学年。“民转公”之后,住宿费(四人间)也由原来的3000元/学年直降到1600元/学年。
绍兴理工学院,并不是浙江第一所“民转公”院校。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独立学院转设中,除了2016年由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更名的温州商学院,之后转设而来的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嘉兴南湖学院、湖州学院、温州理工学院以及现在的绍兴理工学院,均为公办性质,浙江在独立学院转设中绝大多数都走上了“民转公”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民转公”在新疆也很流行。不算2021年教育部同意原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终止办学并入新疆农业大学的方式实现转设,现在的新疆理工学院、新疆科技学院、新疆第二医学院和新疆政法学院,个个都是独立学院“民转公”的产物。
“民转公”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俗称“三本”的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成果,虽然存在时间并不算长,但已经完成使命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自2022年起,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就不再对独立学院单独排名。
公开资料显示,独立学院萌芽于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一所独立学院。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从此作为一个正式名称确定了下来,这也被视为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的开端。
到2004年,全国独立学院已有215所、在校生68万余人,三年后独立学院增至318所,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外,许多知名高校都创办了独立学院,快速扩张之下,独立学院也日渐暴露出其“校中校”“不独立”、产权归属模糊等诸多问题,比如,以较低分数考入,毕业时却“喜提”独立学院所依赖的母体院校的学位证书,以至于读三本拿一本学位,都成了独立学院吸引生源的“独特优势”。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标志着独立学院转设正式启动,“转”“并”“撤”,成为摆在独立学院必选的“三选一”。然而,尽管独立学院的转设工作起步早、推动大,但速度较慢、转设比例较低。
2019年,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获批更名为新疆理工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转设为新疆科技学院,新疆在独立学院转设中开了“民转公”之先河。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把独立学院转设作为高校设置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完成转设,并明确“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3种路径,还提出“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
有人统计过,2020年以来,已完成转设的独立学院100余所,其中“民转公”比例接近三成,共计28所。梳理可以发现,“民转公”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9所通过与职业院校合并,跨界破圈加入公办职业层次本科院校阵营。比如,甘肃首所民办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就是和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而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整合成立的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不仅是浙江省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还是全国第一所药科类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全国药监系统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可以说,曾经是普通本科教育的补充和特殊办学形式的独立学院,如今又站在了职业本科教育大发展的新风口上。
另一种是,转为公办,共有19所。其中,除了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和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转设为新疆政法学院之外,其余18所均为独立学院直接“民转公”。从省份分布看,浙江数量最多,有6所,江西、山西各3所,江苏、新疆各2所,山东、湖南、安徽各1所。从具体城市看,绝多数分布在地级市,这表明借助于独立学院转设之机,市属本科院校悄然同步扩容,甚至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就如,由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转设而来的山西科技学院,现在是山西晋城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
“民转公”数量呈现增加趋势
一位熟悉教育领域的人士分析认为,经过几十年办学积累,独立学院中形成了一批实力很强、口碑不错的院校,这部分更愿意转设为民办院校,相对而言,那些处于地级市的独立学院需要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是转为职业本科层次,还是转为公办院校,这是重要的参考选项。毕竟,虽然部分公办本科院校因专业设置、地域等因素也存在招生难的情况,但民办院校更难以承受招生难带来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在人口减少的大趋势下,“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又被定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这无形中还会进一步挤压民办高校的招生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刊发的《民办本科院校招生大规模遇冷,不“香”了?》一文就提到,2024年高考季,广东本科批次中,部分学校大量招生缺额,比如广州工商学院、湛江科技学院、广东理工学院等高校,其中湛江科技学院的缺额人数更达两千多人,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第一次补录之后,上述学校缺额人数仍然较多。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是民办本科。湖南情况也类似,民办的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缺额现象。在前述被点名的院校中,有的前身就是独立学院。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年“民转公”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全国范围内,独立学院从顶峰时期超过300所,到现在还有100余所。作为科教大省,陕西的独立学院有10所,目前已转设两所(原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转设为西安工商学院,原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转设为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坦率地说,陕西公办院校实力强、数量多,“民转公”势必会摊薄有限的财政投入,所以,陕西的独立学院更多务实地选择了“转为民办”,将成为陕西建设民办教育大省的重要拼图。从今年以来各学校官网可以看到,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等都在围绕转设发力,比如,“加快推进转设”被定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2025年工作核心,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年初召开的第一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已经审议通过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关于转设为西安传媒学院的议案》,并以今年“争取顺利转设”为明确目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义乌稳定币支付超过百亿美元?外贸人对此连连摇头 下一篇:西安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突破100万人次 较去年同期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