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西安经开区管委会了解到,今年1-6月,西安经开区汽车产业势头强劲,成绩亮眼。陕汽控股累计生产汽车8.64万辆,同比增长3.3%;销量达10.03万辆,同比增幅13.9%。西安吉利汽车增长势头同样迅猛,累计产量达16.46万辆,同比劲增29.8%。
分析指出,上述数据既直观展现了企业坚实的生产根基与市场竞争力,更印证了西安经开区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智能工厂里的“重卡速度”
走进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工业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快速挥舞,精准抓取、对接零部件,动作流畅如舞者;“无人驾驶”的AGV智能搬运机器人载着物料,在工位间灵活穿梭,遇障时巧妙避让,往来有序……整个车间里,智能设备协同作业,工业“智”造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这个生产基地的总装生产线可同时装配多款车型,具备每年5万辆重卡底盘装配和10万辆驾驶室总成装配能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介绍,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让重卡生产过程实现全面优化,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陕西汽车产业转型的标杆,该基地于2022年4月下线首辆整车。经过几年的发展,2024年新能源重卡产量达1.27万辆,同比增长305%,现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卡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扎根经开区的龙头企业,陕汽以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诠释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的实践成果,更以坚实的产业实力筑牢了经开区汽车产业的发展根基。
“黑灯工厂”里的智造样本
当夜幕降临,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的焊装车间依旧“热闹”——585台机器人在微光中整齐舞动,机械臂末端的焊枪以毫米级精度焊接车身部件,火花在黑暗中划出精准弧线;喷涂车间里,机械臂持着喷枪均匀扫过车身,每一道工序都精准可控……这就是“黑灯工厂”的真实场景,即使关灯也能24小时不停产,每分钟都有一台新车驶下生产线。
“‘黑灯工厂’分为机器人操作区与物流平台两部分。”工作人员介绍,不同设备、机器人间通过自主协调运作,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还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据介绍,这座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的超级智能工厂,冲压、焊接和涂装三大车间实现了100%自动化生产,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无人化”生产的跨越式转变。早在2023年,由这里生产的星越L搭乘中欧班列驶向欧洲市场,让“西安智造”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崭露头角。
作为陕西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西安经开区始终将汽车产业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方向,持续优化产业生态。通过政策精准赋能,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完善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条;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强 实习生 刘子茵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