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家长担心孩子沉迷 孩子表示需要空间 如何破解暑期电子产品“争夺战”

综合新闻 三秦都市报 2025-08-11 07:38:28
A1 A2 A3

  孩子吃饭时手机不离手。

  暑假过半,许多家庭的日常渐渐陷入这样的循环:父母高举护眼大旗严防死守,孩子怀揣偷玩心思见缝插针。平板电脑里的动画、手机游戏的音效,成了亲子间无声的导火索。这些本应辅助学习、点缀生活的电子设备,仿佛被装上了无形的引力装置,让孩子难以挣脱,也让家长在管教与妥协间心力交瘁。

  说好的约定成了拉锯战

  “说好的30分钟,这都快1小时了。”8月9日午后,家住西安市青龙路的王芳在跟儿子说话时,声音里带着压抑的火气。8岁的明明趴在茶几前,双手正飞快地在平板上滑动,屏幕里的游戏角色刚打赢一局,他头也不抬地说:“这关特别难,我好不容易才过,再玩5分钟就好。”

  暑假前,王芳和明明曾郑重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能玩30分钟游戏”,可这个规则很快就被打破。起初是明明谎称作业写完了,结果发现是潦草应付;后来是游戏时间结束又耍赖。最让王芳崩溃的是8月4日,她忘带东西回家取,竟发现明明踩着小板凳够藏在橱柜上的平板。

  “我不是不让他玩,是怕他没节制。”8月10日,王芳向记者叹气说。原本计划好的暑假阅读、户外骑行,全被这场攻防战搅得支离破碎,连餐桌上的话题都只剩“今天玩了多久”。

  藏在练习册里的“秘密”

  “这是什么?”8月6日,当孙嘉柠从儿子的数学练习册里抽出一部智能手机时,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在孙嘉柠看来,暑假就该在家踏踏实实查漏补缺。她给14岁的小杰制定了详细的居家计划:早起读英语,上午做两套数学题,下午整理物理错题,晚上还要写一篇作文,并且明确规定除了查资料,不准碰任何电子设备。可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刚放假时,孩子便用攒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部二手手机,想着偷偷刷短视频放松放松。

  “我知道他闷,可升学压力这么大,在家就该多做题啊。”可没收手机后的3天,小杰像变了个人,总是坐在书桌前对着习题册发呆。

  看着沉默的小杰,孙嘉柠突然想起暑假刚开始时,小杰曾小心翼翼地问她:“妈,我每天认真做题,能不能晚上看30分钟视频?”孙嘉柠皱着眉打断:“有这时间不如多背几个单词。”

  “抽屉里的手机安安静静躺着,可我觉得自己好像把什么更重要的东西,锁在了里面。”8月10日记者采访时孙嘉柠说。

  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道理

  “我怕他眼睛瞎掉。”在家长互助群里,这句话总能引发一串共鸣。张女士的女儿刚上三年级,暑假迷上了平板绘画,每天趴在屏幕前涂涂画画,不到一个月就说“看东西模糊”,去医院检查发现视力降了100度。“医生说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伤眼,可孩子哭着说‘这是我的爱好’,我到底该怎么办?”张女士满是无奈。

  更多家长愁的是“时间失控”。“越限制越想玩,简直像场拉锯战。”李先生无奈道,他和妻子工作忙,平时由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为控制游戏时间,他们给平板设了密码,没想到儿子竟缠着老人问出密码,趁他们不在家时偷偷解锁。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在看什么。”10岁的蒙蒙说,她喜欢在平板上看自然科普视频,知道哪种蝴蝶的翅膀有“隐身术”,哪种植物会“吃虫子”,可妈妈总说“看这些没用,不如多做几道算术题”。

  15岁的小航则觉得“被监视得喘不过气”。“我妈会偷偷查我手机相册,连和同学的聊天记录都要看。”小航说自己其实没玩游戏,只是在看编程教学视频,想暑假自学做小程序,“可妈妈从来没问过我在学什么,上来就说‘又在玩手机’。”

  专家:家长别忽略孩子的感受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建立‘规则共识’。”西安爱之初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琳琳指出,暑期电子设备矛盾的核心,往往是“家长单方面制定规则”,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董琳琳建议从三个层面破解困局。划分边界:和孩子一起制一张“屏幕使用时间表”,用不同颜色标注“学习时间”(如用平板上网课)、“娱乐时间”(如看动画、玩游戏)、“无屏幕时间”(如吃饭、户外活动),并约定“超时一分钟,第二天减少五分钟”,用具体规则代替模糊的“不准玩”。

  内容参与:低龄孩子看动画时,家长可以坐在旁边一起讨论“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青少年刷视频时,不妨问问“你觉得这个博主说的对吗”。当家长主动了解孩子关注的内容,既能筛选不良信息,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现实替代:孩子沉迷屏幕,有时是因为现实生活太单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安排屏幕外的快乐:喜欢动画的孩子,可以一起学画漫画;沉迷游戏的孩子,试试户外拓展或团队运动。

  “或许,破解暑期‘屏幕拉锯战’的关键不在于‘禁’与‘放’的对立,而在于家长能否问问孩子:‘你想玩什么?我们一起试试?’毕竟,暑假的意义不是‘完美管控’,而是让孩子在真实的陪伴里,找到比屏幕更温暖的光。”董琳琳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抵制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活动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