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12306回应“高铁站台禁烟”提议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引发关注。
近日,广州东站因停售泡面一事引发讨论,但网友的关注点很快转向另一个问题——高铁站台吸烟现象。
许多网友表示,相比泡面味,站台的二手烟味更让人难以忍受,建议在站台等候列车处也禁止吸烟。
对此,12306工作人员回应称,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回应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坚决支持高铁站台全面禁烟。也有网友认为,全面禁止吸烟操作难度大,不如通过设立吸烟点或者吸烟室,解决露天环境抽烟的问题。
网友观点
@太呛人了,非常同意禁烟。
@我觉得应该搞个吸烟室,或者把吸烟的范围圈定在某个区域,而不是延伸整个站台随便抽。
@全程禁烟估计抽烟的人受不了,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根不抽不现实。
@火车站台都是露天的,觉得不喜欢烟味的,自己挪几米站到上风处就行了。
热点锐评
>>“高铁站台禁烟”是检验控烟成果的一面镜子
从烟民的视角来看,站台是长途旅行时“过把瘾”的缓冲地带。候车大厅只有专门吸烟区才能吸烟,高铁车厢内更是严格禁止吸烟,如果连站台片刻的“吸烟自由”也没有,会不会过于苛刻?
从实际情况来说,不少火车站还保留普速车运行,少数无空调普速列车的车厢连接处还允许吸烟。如果在车上能吸烟,下车反而不能,可能会让部分烟民感到逻辑不一致。
但从另一方面看,高铁站台人员集中,吸烟很容易影响他人。更何况,等车的不光有烟民和包容吸烟者,还有未成年人、孕妇、病人,他们的健康权益理应得到优先保障,不能因少数人的“解瘾需求”而被侵害。
即便从烟民个人利益来讲,吸烟还容易误事。高铁停站时间较为短暂,曾出现过多起吸烟者为了多抽几口最终耽误行程的事例,这又何尝不是因小失大?
从法规层面看,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除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还明确规定“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这也意味着精细化做好公共场所控烟任务,铁路部门仍有提升空间。
部分城市已在同类场景积极探索禁烟,比如《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禁止吸烟;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公共交通工具室外站台和等候队伍所在区域”禁止吸烟。这些也为铁路部门提供了参考。
公共场所严格控烟,早已是全球共同追求的文明方向。从我国实际控烟效果来看,这项工作仍任重道远。一些游客外出或旅行时,时常抱怨公共场所控烟不彻底,仍有人违反规定吸烟。
营造良好的控烟环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一方面,烟民要更加自觉地遵守控烟规定,不因个人吸烟爱好而损害他人权益;另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形成监督氛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尽到管理职责,不把违规吸烟当成“小事”轻轻放过。
高铁站台能否禁烟,是检验社会控烟成果的一面镜子。相信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持续提升、铁路部门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在充分讨论、凝聚共识后,这一问题终将找到兼顾各方的解决方案。
>>“呼吁高铁站台禁烟”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
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无需赘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目前,国内多地都出台了专门的控烟条例,明确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车站站台虽然不属于“室内”,但显然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室外”:由于乘客出行时间集中,站台上往往人流密集,吞云吐雾者难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这也是不少人呼吁高铁站台禁烟的原因所在。对于吸烟人群来说,这样的“一刀切”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车厢内部早已全面禁烟,如果站台上禁止吸烟,到底该去哪儿寻求片刻的放松?
从“高铁建议勿食用方便面”,到网友“呼吁高铁站台禁烟”,两次网络讨论暴露出了同一个问题:公共空间内,如何兼顾个人爱好习惯与周围人群的感受,找到最大公约数?很显然,“一刀切”式的方案注定收效甚微。由于涉及不少人的诉求,实际执行中难免会遭遇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一刀切”难免会制造群体对立,甚至由此引发矛盾和纷争。
实际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机场内的吸烟室早就给出了“参考答案”。相比起单纯的“管”或“不管”,通过设置“吸烟点”“泡面点”等专属空间,既可以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也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设置“缓冲区”。提高服务的精度与温度,就能减少公众的不适感,从而最大限度谋取公约数。涉及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强化服务者意识是破解难题的最优解。 综合鲁中晨报、澎湃新闻等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