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老年人要阅读、旅行
关注艺术和写作
不能仅靠家庭养老
需整合商业和公共资源
要应对因寿命延长产生的经济压力
家庭变小了,人口流动快了,靠子女养老越来越难。“银发族”如何安享体面晚年?在日前一个“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中,多位专家共议养老新趋势,更开出破解当下困局的“药方”。
养老方式正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养老方式和制度体系发生了巨大变迁。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基本养老服务也从兜底补缺迈向均等普惠,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特征。
“70后”费祺淋讲述了他家中的故事。父母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父亲因癌症而变得虚弱,需要专业照护,但是由于“进养老院=子女不孝”的传统旧观念,父母不愿意去养老院,高龄独居,费祺淋最担心的是他们的安全问题。有一次父亲凌晨四点在家中摔倒,母亲无力扶起,又不忍心给住在远处的儿子打电话,只能给躺在地上的老人盖上被子,等天亮求邻居将其扶起送医院,所幸没有摔伤,但是导致严重的感冒发烧。
这件事情发生后,费祺淋考察多家机构,最后将老人送进北京友谊养老社区。在之后的四年时间里,有一次父亲再次摔倒,得到了及时的医院救治。“社区24小时监护,即刻检查无碍,我们也摆脱半夜惊魂,深感专业机构比子女更及时可靠。”费祺淋感叹道:“专业养老社区能提供及时医疗支持,既保障老人安全,也减轻子女压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优质养老服务可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让子女省心,这正是专业养老的价值所在。”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时性变迁’,‘70后’‘80后’‘90后’都面临着养老困惑。”杜鹏说,国家正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如何增强“70后”“80后”“90后”的养老安全感?杜鹏提出五方面思考。
一是政策支持制度化,建立稳定的养老预期。例如,可考虑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强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框架中各类服务的联动,通过政策导向牵引优质服务资源下沉等。
二是服务体系分层化,减少养老支持焦虑。可在社区养老机构和街道层面建设融合老年食堂、日间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体,打造步行15分钟可达的“服务圈”,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是服务内容精准化,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在精神关怀与社交支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文化活动、邻里互助等形式,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并增强社区归属感。
四是服务机制智慧化,发挥科技力量。搭建养老云平台,统筹服务机构、志愿者、医疗资源等要素,优化服务匹配效率,以智慧技术赋能服务精准供给。
五是主体协同多元化,合力构建养老安全网。可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规模。多元协同激发服务活力,同时支持涉老公益基金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服务生态。
老年人要阅读、旅行、关注艺术和写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学者、作家周国平在活动中表示,老年人要阅读、旅行、关注艺术和写作,要把“老”养成年轻的状态。已经80岁的他,完全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反而显得活力满满。 周国平认为,养老有社会维度、物质维度、精神维度,无论是养老制度、养老社区建设,还是老年人的医疗护理等,都应该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养老的精神维度。
“根据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退休后约有20年左右的光阴。在这些光阴中,老年人也可以有很好的精神生活品质。”周国平结合自身退休以来的生活体验给老年人提升精神生活品质提出建议。
一是阅读。“老年是阅读的好时光。”周国平建议老年人有计划地读书。
二是旅行。“读书之外,旅行也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好方法。”周国平表示,旅行之前做一些功课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三是艺术。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老年人提升精神状态的很好方式。
四是写作。周国平建议老年人写自传和回忆录,将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回顾,记录下感动的人和事,记录下难忘的时刻。
五是温暖的人际关系。周国平认为,温暖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不能仅靠家庭养老 需整合商业和公共资源
大家保险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欣指出,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和家庭结构深刻变迁的双重叠加挑战,家庭养老“高需求”和“弱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她认为,家庭已经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在医疗、生活照料、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复杂需求,养老服务正在从“家庭自给”转向“社会化供给”。
李欣认为,养老服务不能仅依靠家庭,需要整合家庭、商业和公共资源,实现跨领域、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供给。如今,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多方协同打造中国式养老的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是目前中国养老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李欣强调,行业依托保险深厚的长期资金储备和战略纵深,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方面深入布局。特别是机构养老端,国内头部保险公司纷纷入局,逐步探索出了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布局模式,在保障长者服务高品质的同时,初步跑通了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养老之路。
要应对因寿命延长产生的经济保障压力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周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长寿时代,“养老”作为核心命题,要应对因寿命延长产生的经济保障压力。
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如何构建?周岭认为,有以下四大关键。
智慧健康管理的深度应用上,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搭建老年健康监测平台,实时追踪慢性病指标与日常状态,通过AI预警风险;整合线上问诊、远程康复指导,破解高龄、失能老人就医难题,实现健康干预前置,降低慢性病恶化及意外健康事件概率。
养老服务的整合化创新上,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服务网络,社区嵌入照料中心提供日间照护、康复护理等;组建专业团队上门提供定制服务,通过持续支持减少独居及照护缺失引发的健康隐患。
医养康养的融合化服务上,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设医务室或绿色转诊通道,实现诊疗与养老无缝衔接;引入康复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训练与膳食方案,提升老年人健康韧性。
人才培育上,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强化护理员老年病护理、失能照护等专业技能;拓展人才来源,吸纳退休医护人员等组建“银发人才库”,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与健康维护的服务质量。 据中国发展改革报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