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正式对外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等10个地区将要在两年内完成一项重要“作业”——面对一道全国性待解难题,他们要找到解题思路。
为何选择这10个地区?
拆除地方之间的“围墙”,把要素配置的“指挥棒”交给市场,是此次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直接目的。在《批复》发布同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明确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0个试点地区,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大战略区域,兼具东、中、西部地区。之所以选择这些地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给出的解释是“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1/4,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10个试点地区中,单体城市并不多,只有北京市通州区、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南省郑州市,其余都是跨区域组合。这其中,除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等明确抱团发展的区域之外,也有来自以“散装”闻名的江苏多个城市,还有省域内独自发展的浙江和福建各自的三大头部城市。这基本上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发展形态,可以为两年试点结束后的全面铺开,提供让不同类型城市都能够“复制”的样本。
怎么改?因地制宜
根据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家支持紧扣技术、土地、人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6大要素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但因为“严控试点数量和试点范围”,争取试点城市的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入选试点城市,就意味着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占得先机。记者注意到,重庆媒体曾发表《这个试点很重要,重庆机会有多大》,着重分析了重庆的优势、不足以及相关建议。
从现已公布的10个试点地区的改革实施方案也可以看到,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几乎都是围绕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在户籍改革方面,成都强调“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条件落户和积分落户双轨并行户籍政策体系”。重庆则是“健全以经常居住地或稳定就业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长株潭是“支持长沙市实施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支持长株潭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郑州“全面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扩大居住证附加的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标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支持城乡非就业居民持居住证参加广东城乡居民医保”。
在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方面,北京副中心城市“依托现有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协调推进政务数据高效开放共享,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运营服务、安全保障管理。研究大数据技术、数据产品和服务、数据融合应用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苏南重点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推动试点地区政府各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共享交换地方标准,完善数据开放共享评价指标。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发利用、高效服务的市场化路径,出台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合肥都市圈“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形成统一的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打造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编制公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并动态更新。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依法合规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建立健全符合公共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改革方案里,可以看到各地结合实际在“出台”“推动”“建立”新的机制、措施、制度,一成不变的现实必将在改革中有破有立。虽然步伐快慢不尽一致,但试点地区内外部之间隐形的“围墙”将从此一点点被拆除。
目标是什么?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背后是一盘大棋,终极目标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构建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本框架。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今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行部署,提出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至此,打造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成为摆在当下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撰文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积累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在于要素配置扭曲。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干部李志鸿202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有过一番通俗易懂的阐释,他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国内就提出了要建设‘国内统一市场’。虽然提出很早,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迅速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逻辑地、必然地形成。”“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重塑,外部环境更趋不确定。可以说,未来只有全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才能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点从利用国际市场转为国内国际市场并重,才能更好地把握不确定世界中的发展主动权。”
从这个意义上,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目的是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试”出一条路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鹏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罗永浩发文: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 放弃10万元悬赏 下一篇:“双节”带娃出行 这些“守护妙招”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