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以非遗赋能陕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要闻 陕西日报 2025-09-22 07:05:31
A1 A2 A3

祝捷

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提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动非遗保护与利用,使其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慷慨激昂的秦腔、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磅礴大气的西安鼓乐、轻柔婉转的陕南小调,细腻精巧的剪纸、温润如玉的耀州瓷,光影流转的皮影戏、生动传神的凤翔泥塑……陕西非遗资源丰富,有9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承继、重塑、激活、强化”推动非遗活化利用,既能增强非遗生命力、提升文旅产业内涵,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惠民。

赓续文化基因,推动活态传承

推动非遗活化利用的根基在于传承,而真正有效的“承继”必须超越简单的技艺保存,深入文化内核,推动可持续的传承。推动陕西非遗活化利用要回归文化本体,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性保护。

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采集与存储,为传承利用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高清晰扫描、摄影、录音、录像等采集手段,对非遗资源的样式、结构、形态,以及非遗技艺流程、表演形式等进行记录、留存;建立数字档案,从而突破时空限制,对非遗资源进行高精度数字存档和可视化呈现。如高精度三维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已应用于秦始皇兵马俑等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存档,可以帮助人们捕捉到一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对于传统表演艺术,如秦腔、皮影戏等,可通过三维扫描和多光谱采集技术,高精度数字化保存表演动作和舞台场景,让非遗技艺以数据形态永久留存,为后代研究、学习提供素材,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中嵌入非遗元素,使文化遗产与地域空间深度融合,能够使非遗焕发新光彩。如在韩城古城恢复传统社火表演场地,在陕北窑洞村落建立剪纸、布堆画创作基地,使非遗回归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非遗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游客穿唐装逛市集,既可亲手制作扎染手帕,又可观看皮影戏,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在地化、场景化融入使非遗从“被观看”的对象变为“可参与”的体验,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让非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拥抱人工智能,实现深度融合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可以从非遗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意,使其成为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重塑消费场景、产品形态,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构建起全新的文旅生态。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非遗活化赋能,对文化遗产进行虚拟空间重现和展示,使用户置身于接近真实的虚拟化历史场景中,创造全新的文化体验。在兵马俑景区,游客能通过手机屏幕直观感受2000多年前的兵马俑制作技艺;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唐代燕乐,沉睡千年的乐舞焕发新光彩;游客通过AR导览App扫描文物或遗址,屏幕上便能浮现出动态复原图、历史典故讲解,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非遗的创作与生产,推动非遗的深度转化。在产品设计环节,训练AI学习陕西剪纸的图案规律和美学特征,生成兼具传统审美与现代元素的新图样;在曲目创作过程中,通过算法分析秦腔唱腔特点,辅助新剧目音乐的创作。引入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提供版权认证与溯源保障。例如为每一个凤翔泥塑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实现对非遗作品的版权保护。这些方式拓宽了非遗的生存空间,推动非遗更好传承。

创新技术手段,激发市场活力

陕西可积极探索“非遗+”的融合模式,进一步激活非遗资源。例如,打造非遗主题文旅综合体,将非遗展示、体验、消费融为一体;开发非遗IP,与影视、游戏、文创产品跨界合作;引入社会资本,鼓励非遗工坊、传承人工作室与设计机构、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性的非遗衍生品。非遗赋能文旅不仅要有“流量”,还要形成“留量”。多层次参与机制的设计有助于大众共同参与:针对游客,推出非遗研学旅行、手作体验工坊等,增强互动性和获得感;针对本地居民,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工作坊,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学习非遗技艺;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使非遗成为社区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以创新政策为引领,出台非遗保护相关专项政策。对“数字存档”“AR/VR场景重现”“非遗IP开发”等环节设立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基金,精准聚焦,重点支持非遗数字展馆、智慧旅游平台等标杆项目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细则,明确非遗数字成果的权属与开发规则,解决传承人和社会资本在“重塑”与“激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培养、提升、引进三路径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支持本地高校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等路径,培养文化产业与智慧文旅复合型人才;实施“非遗传承人数字能力提升计划”,让非遗传承人熟练掌握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技术;引进国内外数字文创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为产业注入前沿创新理念。

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非遗版权保护、文旅体验重构中的应用场景,以技术优势赢得产业优势。将这三者形成政策引导、人才落实、科技赋能的闭环,可以更好地为陕西非遗与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婴幼儿配方液态乳新规12月起施行 下一篇:勉县举行文明乡风月月行暨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