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苏怡)9月20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人工智能AI-OCT在PCI精准诊疗应用专题会”在西安举行,现场对外发布我国首款心血管AI-OCT大模型——麒光AI-OCT大模型,标志着中国心血管影像进入“DeepSeek时刻”。
当前,腔内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因其极高的分辨率,可清晰呈现血管内病变结构及支架特征,成为精准血管介入治疗不可或缺的诊疗工具。
然而,OCT影像判读高度依赖术者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腔内影像判读学习曲线长,限制了先进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推广。
麒光AI-OCT大模型通过智能识别易损斑块、钙化分布、支架贴壁情况等关键信息,实时调取相似病例手术方案等,自动生成诊断报告,助力专家聚焦复杂诊疗,大幅提升手术效率。
为验证临床实用性,今年5月,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光”)联合国内4家心血管领域顶尖医院,同步启动AI-OCT设备与AI大模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麒光AI-OCT大模型不仅误诊率低、可实现“秒级”影像分析,还能自动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结构化诊断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吴小凡说:“心脏介入手术信息量大、决策复杂,高度依赖医生经验。而AI-OCT系统实现从‘看图像’到‘出方案’的跨越,并且从临床需求出发,帮助临床进入智能诊疗时代。”
2024年起,中科微光与深圳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壁科技数据”)启动临床医学AI智能体研发。今年1月,东壁科技数据推出高质量文献数据库,助力中科微光研发心血管AI大模型。
中科微光创始人朱锐说:“基层医院诊断能力偏弱,而头部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医疗资源紧张。这套以大模型为基础的系统不仅误诊率比医生平均水平低,还能‘秒级’出报告,降低了OCT技术的使用门槛,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诊疗水平的一致性。”
心血管领域多位专家表示,专属语料库与AI-OCT系统形成协同,既解决了腔内影像诊疗的现有问题,又以循证数据保障准确性,为心血管诊疗“精准化+普惠化”提供了可行路径。
“首款心血管AI-OCT大模型发布,不仅是高端医疗领域一项技术的发布,更是一个新起点。我们正以原创性与系统性,定义下一代心血管影像AI该有的样子——更精准、更可靠、更贴合临床。”朱锐说。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获批国家改革试点 药品审批再提速 下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