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期发布,并开始组织实施,这是践行“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中央“两个结合”精神的具体实践。建设唐诗之都,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夯实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底基,有利于巩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这里还想强调,作为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唐诗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该《方案》的实施,将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全面开发和弘扬唐诗文化,通过文化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文商旅深度融合、文化创意生产建设等系统工程的建设,努力讲好西安故事、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在全球的传播力影响力,从而促进西安、陕西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安在唐代名为长安,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也是当时全球最繁华、最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更是一座造就文学高峰的诗的都城。先进的文化、博大的胸襟,使得万国衣冠纷至沓来,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大量的唐诗记录着长安作为国际经济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鲜活历史。近邻东亚的汉字文化圈,横贯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连通南洋、西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是唐诗的生成之路、唐诗的传播之路、唐诗的影响之路,但都由长安这座唐诗之都辐射开来。
唐朝文明独领风骚,长安是国际留学生和各国使者争相求学汲取文明智慧的大都市。而唐诗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那些域外国家的遣唐使、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先进文化,诗歌常成为他们交往的桥梁。这些承载跨国情谊的唐诗构成中外交流史上的温情记忆。比如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改名晁衡,与李白、王维等人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不少彼此酬唱的名篇。千余年后,江户时期日本诗僧法兰还为此写下《拟送晁卿使大唐》诗,想象晁衡与王维、李白诗文酬唱,其中的“河山虽异地,风月赖同天”诗句,至今让人心有戚戚,感慨万千。
唐诗之都的魅力来自唐诗,唐诗将长安恢弘的气度、开放的胸襟,连同诗人们的悲欢与梦想,一同传播到世界各地,导致各国读者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或在创作时有意模仿,唐诗的形和神早已融入他们本土文化建构的血脉之中,尤其深刻地影响着东亚各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走向,极大地推动了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
唐诗中无处不在或隐或现的“长安”意象,早已超越地理坐标的实体存在,升华为共通的意象符号与理想家园。“长安”既是世人心中的繁盛“帝都”,也是寄寓家国之思、朋友之谊、生命之托的丰盈“诗都”。唐朝那些与长安相关的人与事,都已融入各国后人的集体想象,并不断被重新抒写和精彩演绎。
唐诗也以艺术的形式,生动记录了长安城里国际贸易活动的历史图景。通过对唐诗中相关元素的提炼和开发,再现西安经济古都的辉煌,将为西安、陕西的中外经济互动互联、为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提供历史根基与现实驱动力;唐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升工程,也将强力吸引国际游客前来西安寻访本国前贤的历史遗踪,领略唐朝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陕西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西安,这座伟大的唐诗之都,其温润而深邃的灵魂、精致而博大的气象,在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中一直滋养和涵育着人类文明;唐诗至今仍然给人们提供着丰富的情感营养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理所应当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文化资源。
建设好唐诗之都,我们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作者简介:查清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业主称短短数月房子降价几十万元 保利云谷和著:按工抵房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