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突然收到“空包裹” 当心暗藏诈骗陷阱

综合新闻 三秦都市报 2025-10-14 07:23:02
A1 A2 A3

  近日,西安市民张女士遇到一件蹊跷事,她收到一个来源不明的快递,里面只有一张印着二维码的“领奖卡”。她险些扫码领奖,幸好察觉异常,才避免了财产损失。

  “当时我正在小区门口取快递,看到有个写着我名字和电话的小盒子。”10月13日,张女士向记者回忆道,快递盒巴掌大小,拿起来轻飘飘的,寄件人信息模糊,没有具体公司名称和联系方式。

  由于最近并未网购小件商品,张女士起初有些疑惑,但抱着“万一是哪个活动的赠品”的想法,她还是当场拆开了快递。盒子里没有任何实物,只有一张卡片,印着“豪礼大放送”,下面为开奖区,扫码即可领取好礼。

  “我平时经常网购,以为是在做活动。”张女士说,她拿出手机准备扫码,这时旁边一位取快递的邻居提醒她:“现在诈骗这么多,这种不明二维码可别乱扫,小心是陷阱。”

  邻居的话让张女士瞬间警觉起来。“现在想想真是后怕,万一当时扫了码,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张女士仍心有余悸。

  记者采访中,多位快递员表示,这种“空包裹”诈骗并非个例。那么,这些“空包裹”是如何产生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诈骗链条?周至县公安局哑柏派出所民警杨波进行了释疑。

  个人信息泄露是“导火索”。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首先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这些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可能是网购平台的漏洞、线下商家的信息倒卖,也可能是公民在填写问卷、参加抽奖活动时无意中泄露的。

  低成本“空包裹”批量寄送。获取个人信息后,不法分子会联系一些小型快递公司或个人,以极低的价格批量寄送“空包裹”。这些包裹通常重量很轻,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空信封,里面塞一张卡片,邮寄成本每个仅需几毛钱。

  二维码背后的诈骗套路。当市民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后,通常会被引导关注一个虚假公众号或进入一个钓鱼网站。不法分子会以“领取礼品需先缴纳手续费”“填写银行卡信息验证身份”“邀请好友助力可提高中奖概率”等为由,诱导受害者转账汇款或泄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此外,还有一种更隐蔽的风险。一旦扫描了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手机可能会被植入病毒,不法分子可以远程控制手机,窃取手机里的通讯录、短信、照片等个人信息,甚至直接盗取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资金。

  一快递员表示:“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了大家对快递的信任,以及对‘免费礼品’的诱惑,才屡屡得手。”他提醒大家做到“三不”,远离陷阱。不轻信:对突然收到的“中奖”“领礼品”等快递,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不扫码:不要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尤其是在陌生快递、短信链接、街头小广告上的二维码,以免手机被植入病毒或个人信息被窃取。不泄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更不要随意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

  本报记者 陶颖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成功举办2025年全省网站平台网络举报工作培训班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