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潇)临近的骊山遍布林木,秦始皇陵园的建造者却选择远赴高山密林,砍伐冷杉、云杉来构建宏伟的陪葬坑。这一“舍近求远”的背后原因何在?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国际权威考古期刊《Antiqui⁃ty》上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秦陵木质建筑的用材之谜,为理解秦帝国庞大的资源动员体系提供了全新实物证据。
此项研究对来自兵马俑一、二号坑、百戏俑坑及石铠甲坑的657份炭化木质建筑构件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构成这些坑体主体建筑的木材,主要并非来自当地,而是大量使用了生于高海拔山区的暗针叶林树种,尤其是冷杉、云杉和铁杉。
研究发现,这些树种在现代秦岭北坡需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其中冷杉林更常见于2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这意味着,为建设陵寝,秦帝国实施了跨越长距离、指向特定生态区的木材采集战略。
研究进一步揭示,不同陪葬坑的用材存在显著规律性差异。修建时间较早的石铠甲坑主要使用生于较低海拔的侧柏等柏木;而处于陵园工程收尾阶段、被认为存在仓促赶工迹象的兵马俑坑,其木材则几乎全部转变为高海拔的暗针叶林树种。这一变化趋势暗示,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大规模的集中采伐可能显著消耗了原有的森林资源,迫使建设者不断向更高的山地深处开拓。
针对古代儒家典籍中关于“君松椁,大夫柏椁”的用材礼制记载,这项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分析显示,秦陵陪葬坑的木材选择,并未发现严格遵循此类象征性等级的明确证据。空间位置与重要性相近的陪葬坑,其主要用材却截然不同。这似乎在说,在这项伟大的工程实践中,秦人的选材策略更侧重于木材的供应保障与工程实际需求,体现了鲜明的实用考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研究是秦陵木质建筑遗存的首次系统性分析,不仅精准破解了陵园建设的用材来源之谜,更为探寻秦帝国的资源管理、生态影响及国家动员能力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科学路径。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今年流感有何特点?流行毒株与去年不同 今年是甲型H3N2 下一篇:电费0.11元服务费0.63元 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费咋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