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连日阴雨西安城墙上长青苔 文物如何保护?工作人员回应

要闻 陕西日报 2025-10-24 09:11:50
A1 A2 A3

本报记者 赵茁轶

“苔痕上阶绿”跃出了书卷,生动地铺展于西安城墙——

连绵的秋雨洗去了往日的尘埃,也为西安城墙换上了新装。青灰的墙体,如今被一片湿润而茂盛的绿意浸染,无数青苔自砖缝石隙间探出身来,为昔日的军事壁垒“绣”出了一件生机盎然的绿色外衣。

青苔多生长在城墙墙体见光少、被树木遮挡的区域。此次吸引市民游客关注的青苔生长地主要集中在西安城墙南段建国门到和平门一带。

市民和网友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展现人们对这座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细致的观察。10月17日,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专家初步判断,近期连阴雨天气使得部分城墙墙体表面长期保持湿润,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是青苔生长较多的原因,空气中的苔藓孢子得以在砖石表面特别是缝隙处萌发和生长。青苔只生长在砖墙表面,没有深入砖内的根系,在太阳照射、干燥和低温情况下会枯死。

目前,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部门已与西北大学展开合作研究,对砖体表面生长的微生物种类、特征、分布范围等进行调查,通过实验进行分析研究。以科学、最小干预的理念,对可能存在的根系植物进行清理,使城墙保持原风貌,形成城垣保护的经验。

相较于青苔,此次长时间降雨对西安城墙的影响更大。本次降雨呈现雨期长、降雨量大的特点,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城墙结构砖表土芯,部分区域长期积水会引发沉降、塌陷等病害。

为此,西安城墙管委会制定《西安城墙防汛应急预案》,启动防汛应急工作体系,明确“五级应急响应措施”。依托城墙全域设置的3000多个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智能摄像头,西安城墙管委会对城墙墙体实施“人工+自动化”监测,并结合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和裂缝监测3种监测类别,对墙体的沉降、水平位移和裂缝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跟踪。

据了解,在近期持续性降雨过程中,积水得到及时清理,重点监测区域均未出现异常变化,城墙整体结构安全稳定。

而让网友惊艳的“苔痕上阶绿”现象,其背后是砖石质在潮湿环境下的生物风化问题;“城墙瀑布”则是在降雨较大时,积水顺着古人建造的专门用于排水的流水槽倾泻而下的现象。这些大家看到的现象,对西安城墙管委会而言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近日,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西安城墙管委会文旅发展部工作人员刘晓琛发现30号马面城墙根部积水严重。他立即组织工作人员一同清理堵塞物。刘晓琛用铁锹挖出临时导流沟,与同事们奋战了一个多小时才解除险情。

“虽然很累,但看到积水被清除,城墙安然无恙,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刘晓琛说。

像刘晓琛这样的“城墙守护者”还有许多。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介绍,为了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应对,管委会严阵以待,周密安排部署,启动实施“墙长制”加强版本,持续加强巡查监测,及时开展保养维护。

在“墙长制”的框架下,城墙全域每一处都有责任网格员,每一项巡查内容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巡查人员发现隐患及时反馈,形成“巡查—反馈—处置—跟踪”闭环管理。同时,根据市防指雨情动态信息,结合降雨量及时长,设置四级预警,根据预警情况实时调整调度指令,安排不同人员开展巡查、值守及积水清扫工作。

市民和网友用诗意又略带幽默的方式记录城市风景,让这些现象成为网络讨论热点。这种自发式的关注,是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表现,展现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心。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全社会跨学科的科技支持和保护工作者长年累月的坚守。我们珍视每一位市民的关注,也期待市民网友能与我们形成合力,从关注‘网红’景观的‘一时之热’,到拥有一颗关注守护历史文脉的‘恒久之心’,一同守护文化遗产。”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钓鱼博主“袁小小”因病去世 曾与竞钓大师邓刚组队比赛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