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本届杨凌农高会西安展区,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吸引了不少参展者驻足。它们随身携带的“身份证”——绿色食品证书、检测报告、质量安全追溯码备受关注。
“我们的‘阳光玫瑰’葡萄带有绿色食品证和检测证。”长安区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程爱红向记者介绍。在她身旁,不少参展者仔细翻阅着相关检测报告,并且用手机扫描着报告上的二维码。
不远处,高新区展位的“户太九号”葡萄同样引人注目。每串葡萄上都贴着一张小标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和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人们只需用手机扫码,这串葡萄的“成长日记”便跃然屏上——何时施肥、何时修剪、农药使用情况、检测结果等信息一应俱全。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这些“身份证”正在成为农产品市场的“通行证”。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带有完整“身份证”的农产品展位前,咨询和购买的参展者明显更多。
来自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1732批次,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5%。
不仅如此,标准化生产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我市已确定30家基地开展标准化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认证管理体系的优化,也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今年上半年,我市完成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9个,新增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9752吨。在对草莓、鸡蛋等4个产品开展的绿色、有机风险监测中,合格率保持100%。
记者注意到,在西安展馆,带着“身份证”的葡萄几乎销售一空。“以前卖农产品,靠的是口感和外观。现在,检测报告、追溯码都成了标配。”一位参展商感慨地说,“消费者越来越专业,我们的生产也要越来越规范。”
事实上,这种变化不仅出现在展会上,同时也深入到田间地头。在阎良区的蔬菜基地,在临潼区的石榴园,在蓝田县的食用菌大棚,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正在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实践。从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到生产过程的全程记录,再到上市前的严格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在见证着这场“品质革命”的深入推进。
正如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质量管控体系的升级上。当我们能够为每一串葡萄、每一颗猕猴桃建立完整的‘身份档案’时,农业现代化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首席记者骆妍 记者李欣怡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楼道堆物、管道堵塞、物业费纠纷…… 厘清业主与物业权责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