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机+15秒广告+按键10次 电视越智能老人越害怕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11-23 07:28:13
A1 A2 A3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亿多,让老人们安享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一个家庭的愿望。然而,面对智能电视、智能家电等数字产品,许多老人却陷入“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遥控器按钮复杂、操作步骤繁琐、付费陷阱层出不穷,一台本该属于休闲娱乐的电视机,反而成了他们的“难题之源”。

  本期适老化大调研,我们选取了家庭常见的电视机,看看在智能化时代,想要简简单单收看电视,却给老年人带来的真实困扰。

  处处收费:“以前电视一开就能看,现在全是收费”

  现在,智能电视功能越来越多,本该带来更舒适的体验,可是却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跳出付费提示,处处都是收费入口,让他们不敢随意操作。

  69岁的杜叔叔感叹,暑假期间,儿子因工作忙碌,把孙女送到他家里住。他想着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专门换了一台大尺寸的智能电视,想让孙子看得更清楚。然而,才短短几个月,各类会员费用加起来就近1000元。

  “我们家用的是小米电视,孙女喜欢看动画片,我就先买了个儿童会员。”杜叔叔说。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和老伴想看的电视剧并不在儿童专区里,于是又开通了电视会员。“结果,有些电视剧还是看不了。”他无奈地笑了笑,“我就又买了爱奇艺、腾讯的会员。”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会碰到“试看六分钟”“会员才能继续观看”的弹窗。

  杜叔叔说,他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买了多少种会员,“好像哪里都要付钱,但付了钱又不一定能看。”让他最气愤的一次,是前阵子追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剧情越到后面越紧张,他和老伴一口气看到了倒数几集,正准备看大结局时,屏幕突然跳出“超点模式”提示——想看最后几集,还得额外付费。

  “都已经买了会员了,结果最关键的地方还得再掏钱。”杜叔叔说,那一刻他真觉得又气又无奈,“我一个70岁的老人哪搞得清楚这都是些什么收费套路?”

  66岁的邢阿姨也有过类似的困扰。对她来说,打开电视几乎成了一件“精神紧绷”的事——怕点错页面、怕莫名扣费、怕孙子要看的动画片突然播不出来。久而久之,她索性把遥控器放在抽屉里,“能不开就不开”。

  “上次,孙子在我家看动画片,看了两集,再往后就提示要买会员。”邢阿姨回忆,孙子一直吵着要接着看,她看上面显示一个月会员也就几块钱,便用微信扫了个码付费。谁知一个月后,手机上突然收到扣费信息,又扣了25元钱。

  “我明明没再买会员,咋还要扣钱?”邢阿姨说,后来仔细一查,才发现自己上次购买的是“连续包月”,付了一次钱,之后每个月都会自动扣费。

  “可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咋退。找了半天也找不到退订入口,问客服也没人回话,最后只能让儿子专门跑回来,帮我在手机上把它退掉。”邢阿姨无奈地叹了口气,“以前电视一打开就能看节目,现在一开全是收费的,不是会员就是VIP。电视花好几千块钱买回来,结果很多节目还得另外掏钱才能看。说实话,真是让人闹心。”

  智能语音:“它会突然冒出一句回答,把人吓一跳”

  71岁的冯阿姨是陕西榆林人,她向记者演示了家里的创维智能电视语音操作。她对着电视说:“小维小维,我想看电视剧《四喜》。”第一次,语音助手回答:“不好意思,我没有听清您说什么,请再说一遍。”

  于是,冯阿姨慢慢地一字一字地重复了一遍,这才成功唤出页面,开始播放该剧。但屏幕上显示,仅能免费观看前两集,从第三集起就需要付费。冯阿姨无奈地摇摇头:“这种付费操作我根本不会弄,好多电视剧只能看个开头,看不到结局。有特别想看的,只能每天等着免费更新。”

  谈到智能电视的语音交互,冯阿姨说道:“挺好的,一叫就能打开电视,想看啥说一声就行。但是反应还是不太灵敏,要是我说得太快,系统就更听不懂了,非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说。有时候在客厅聊天,它还会突然冒出一句回答,把人吓一跳。”

  尽管许多智能电视支持语音控制,能够免去复杂的遥控器操作,但在实际使用中,语音识别经常出现误判。特别是一些方言较重的老年人,语音识别系统的响应更为迟缓和不准确,甚至无法准确理解他们的指令,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困扰。

  操作困难:“遥控器就像天书,按错一步就得重新再来”

  在68岁的刘阿姨记忆中,电视曾是最简单的娱乐方式——打开开关就能看。然而,随着智能电视发展,开机广告、上百个频道,甚至双遥控器的配置,让看电视的操作变得异常复杂。

  刘阿姨独自生活,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她喜欢刷剧,但只能在手机上看。长时间躺着刷手机,眼睛越来越不舒服。想在电视上看大屏幕,却不会操作。

  11月1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刘阿姨家中,她家使用的是一台65寸的小米电视,屏幕上还盖着一块布。刘阿姨说:“去年儿子给买的新电视,不会用又怕落灰,只能盖上布。刚买来的时候,儿子教过怎么操作,但自己一动手就忘了。打开电视,显示有很多电视剧,但只能免费看两集,再往后就要付费。而且,每次开机看到的电视剧都不一样,上次看的根本找不到。”

  刘阿姨说,她喜欢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但自从换了这台电视,两个遥控器让她完全不敢随意操作。尽管儿子教了几次,她还是记不住。她无奈地感叹:“电视功能越来越多,操作也越来越复杂,对于老人来说,遥控器就像天书一样,想看个电视都是一场挑战。”

  据悉,家庭电视要收看电视直播频道节目,要开通有线电视或IPTV才能实现。刘阿姨家使用的是某运营商网络,通过光猫提供的IPTV服务可以收看电视直播。

  记者尝试操作刘阿姨家的电视,但看电视直播的过程却并不顺利。首先,使用小米电视遥控器开机,进入主界面后,要等待15秒钟的开机广告。接下来,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操作:先按一次上键,再按四次左键、一次下键、一次右键、一次下键,最终选择“信号源”选项,接着再选“HDMI2”才能进入直播频道。中间只要按错一步,就得返回首页,重新再来一次。

  电视直播有100多个频道。为了切换频道,还需要使用光猫配备的遥控器,这个遥控器的按键更多,操作也更加复杂。每次换台都必须确保遥控器对准光猫,否则无法正常操作。打开IPTV,不仅有看电视直播的选项,还有付费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需要购买会员才能观看。即使是观看直播节目时,遥控器上的不同按钮和多层次的菜单设置使得换频道时过程繁琐,特别是对于习惯了传统电视机操作的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复杂和繁琐。

  72岁的付叔叔和刘阿姨有着类似的困扰,连每天看新闻联播都成了一个难题。“这电视遥控器也像个谜,一不小心按错了就得重新来,很多功能我根本不会用。”付叔叔说,“我只想看个新闻联播,结果按来按去,连频道都切不准。”

  付叔叔家是一台海信电视,他表示,每次开机时,电视自动切换到网络模式,需要他手动返回到直播模式。他专门让儿子教他如何设置,但儿子一旦离开,他又完全忘记了这些步骤,只能找来一个本子,记录下详细的步骤。然而,电视隔段时间就系统自动升级,电视主界面也会发生变化,原来记下的步骤又得重记。

  刘阿姨也用过这个“笨办法”,过段时间就找不到了。

  记者在付叔叔家中操作了一番,发现遥控器按钮非常密集,每一个按键都有不同的功能,要想精准操作并不容易。尤其是切换信号源时,需要按下多次不同的按键,稍有差错就需要从头再来。

  “以前我们家电视就是插个电源、按个开关,想看什么节目就换台,简单明了。”付叔叔回忆说,“现在的电视机功能多了,但操作越来越复杂,感觉这电视是‘变聪明’了,人却变‘傻’了。我每次开机后一阵乱按,如果能侥幸按出想看的节目,就能多看一会儿;但大多数情况是,找了半天根本不知道想要看的节目在哪里,有时候遇到电视页面卡住了,只能强行拔掉电源。”

  记者了解到,像付叔叔和刘阿姨这样的困扰并非个例。在智能电视普及的今天,许多老年人都遇到了操作复杂的问题。虽然电视品牌商推出了“老人模式”,但大多数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操作不直观,缺乏足够的老年人友好设计。

  老年群体的视力下降导致界面看不清,听力衰退影响声音辨识,认知变化让复杂操作难以掌握。智能电视普遍采用复杂的遥控器,功能键多而密集。部分老人对这些功能缺乏了解,常常因为误操作导致电视无法正常使用。

  记者走访

  专为老人设计的电视仍是稀缺品

  11月17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走访了西安几家家电店家,试图寻找专门适合老年人观看的电视机。然而,几乎所有销售人员都表示,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电视机。不过,一些机型在操作上相对简便,例如设有一键直达机顶盒的快捷按钮,或可通过语音实现基本人机交互功能。

  某品牌电视的销售人员表示:“目前,我们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电视型号,但很多型号有长辈模式,该模式下字体大,操作简单,影视内容都是老人喜欢的经典电视剧、戏曲等,而且大部分资源都是免费的,不用担心老人误触消费。”

  另一品牌电视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所有电视机功能都差不多,都兼容机顶盒和网络电视,关键是老人会不会用。如果老人不熟悉智能电视的网络功能,可以通过机顶盒观看节目,并确保每次关机前将电视设置为机顶盒模式。这样,下次开机时就能直接进入机顶盒界面,用机顶盒遥控器操作。”

  一个品牌电视的销售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面向老年人的智能电视。据介绍,这款电视专门为老人设计,宣称“爸妈开机就会用”,内置长辈模式,能够根据老人的观看习惯推荐节目,操作简便,还配备一键看电视的功能。不过,该电视仍需外接机顶盒或卫星锅等设备。由于店内没有样机,记者未能现场体验。

  行业标准

  N个标准管不住一个“适老化”

  2021年发布的《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明确提出,智能电视应配备“简捷模式”,并在开机时主动提供选择。记者在刘阿姨家的电视上找到了这一功能,但它与“设置”一样,以图标形式隐藏在界面角落,而非开机弹窗。对于不熟悉智能设备逻辑的老人来说,想找到这些功能无异于“大海捞针”。

  2022年发布的《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进一步细化了交互标准:遥控器按键最小尺寸为12mm×12mm,操作力应不超过180g;语音交互响应时间需小于1.5秒,方言识别率应达到85%以上。

  202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又发布三项行业标准,对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的开机时间、操作路径、付费提示等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有线电视和IPTV必须默认“开机即全屏直播”,开机时间不超过35秒,且不得设置“一键付费”。同时,两类电视的遥控器都需设置名为“看电视”的直播快捷键,一键直达全屏直播。

  《互联网电视业务技术要求》则规定,互联网电视应用启动时间宜小于3秒、不得超过5秒,如启动时展示广告,其时长应计入启动时间。在付费提醒方面,订购、退订均不得使用“一键付费”,所有连续扣费业务也必须在扣费前进行明确、主动提示。

  2025年8月,中国视像行业协会发布了《适老化电视人工智能技术要求》,成为首个利用AI技术全面提升电视适老化水平的团体标准,标志着智能电视产品正从传统娱乐设备,向家庭健康管理中枢与适老化服务入口转型。

  但记者发现,过去行业在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尝试,只是表面的调整,往往只是解决了“看得清、按得动”的表层问题,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老年人使用产品时面临的困境。

  数据显示

  78%老人每天看电视超4小时

  超半数却“不敢随便换台”

  海尔视听的一项调研显示,78%的中国老年人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然而,与他们的高频使用形成反差的是,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因为电视和遥控器操作复杂而不敢随意切换频道。

  调查还发现,71%的老年人需要依靠子女远程指导,才能完成从寻找节目到付费观看的整个流程。平均拥有20个按键的遥控器误触率高达62%,许多老年人甚至不得不在常用按键上贴胶布固定,只为确保能顺利回到熟悉的频道。

  对于老年人而言,电视早已不只是娱乐设备,更像是陪伴日常生活的“有声伙伴”,甚至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但现实是,过半老年人被复杂的遥控器和多级菜单“挡在门外”。原本简单的“打开即看”变成了“账号登录—App跳转—多级菜单”的层层关卡。当聚合App、会员体系、二维码登录不断增加操作难度时,不少老人逐渐失去控制电视的能力,甚至产生明显的“能力羞耻感”,把不会用电视视为自己“变笨了”的标志。

  65岁的杨阿姨来自河南,两个月前来到西安照顾即将上小学的外孙。白天外孙上学、女儿女婿上班,她唯一的消遣便是看电视。然而面对女儿家横跨整面墙的华为智能电视,她却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打开电视后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付费内容;前一天刚看的节目,第二天又不知道从哪里继续播放。女儿虽然教过几次,但她每次拿到遥控器就忘了步骤。

  “问多了怕女儿女婿嫌我笨,我就不好意思再开口了,也就慢慢不看电视了。”杨阿姨无奈地说。电视用不了,她只能拿起手机打发时间,但手机看久了眼睛吃不消,最后只好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呆。

  记者手记

  行业的适老化设计更多是表面微调 没触及“痛点”

  方言识别不准、突然弹出的广告、复杂的会员体系——这些对年轻人而言或许并不算什么障碍,但对老年人来说却是跨越“数字鸿沟”的一座座高墙。我们常常认为智能电视的普及代表了信息时代的进步,但殊不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

  老年群体的用屏痛点,几乎具有高度的共性。视力的下降使得他们难以清晰地辨识界面,听力的衰退让声音的辨识变得艰难,而认知能力的变化则让复杂的操作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智能电视和其他智能设备的设计,虽然在功能上越来越丰富,但却忽视了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

  过去,行业在适老化设计上的尝试,常常停留在“零散补位”的层面——比如放大字体、增大按键,似乎只是从表面上做了些微调,然而这些修改并没有触及到真正的痛点。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操作逻辑适配”和“情感需求满足”,却鲜少得到关注。大多数智能电视依旧需要繁琐的操作流程,菜单层级深、功能选择多,这些对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现代智能电视普遍采用的“广告推送”和“会员体系”,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老年人可能并不关心新上映的电影或推荐的电视剧,而是希望能简单地打开电视,看自己熟悉的频道,获取最基本的娱乐和信息。然而,层层叠加的广告、复杂的会员登录流程和一键通道的缺失,令他们深感无奈。方言识别不准确的不仅让老人产生挫败感,还使得他们对技术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智能电视的“智能”究竟是为谁设计的?是否每一次功能更新、每一次设计迭代,都考虑到了老年人群体的实际使用需求?显然,当前的行业进展,距离真正的适老化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技术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不仅仅是改善界面的清晰度、增大按键的尺寸,更应该从用户的情感需求和操作习惯出发,重新思考操作的逻辑、简化流程,让科技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有益助手,而不是无形的障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袁红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咸阳首次发现北魏早期墓葬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