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抗击非典 在小汤山的日子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整个中国陷入一场灾难中。如果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篇章中,这一年要留下点什么,那么,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曾经战斗在非典一线的人和事。
2003年5月初,经过六天七夜建成的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投入使用,医护人员从各个部队抽调而来。其中,第四军医大学从所属的西京、唐都、口腔医院抽调70名医护人员奔赴小汤山。
抗击非典,小汤山创造了一个奇迹……
问及当年去解放军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感受,第四军医大学心脏内科副主任李伟杰说:“只要有勇气去,就是英雄!” 【详细】
|
 |
|
 |
■2002年:怀念“狼” 不能忘却的国力
国力,中国“足改”后西北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曾缔造了中国的“超白金球市”,为陕西赢得美誉,也因假球丑闻而落魄他乡,最终名落孙山。
陕西足球在改革中几经沉浮,国力已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本,让人爱过、痛过之后,仍然难以释怀……
2002年3月24日,“狼迷”们的一曲“挽歌”,让这里从此寂寥——国力的神话不久便颓然谢幕。
那是陕西球迷永远的痛与追忆。 【详细】 |
|
■2001年:大型超市走进市民生活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需要排着队凭票去买东西,那时大家可能想不到传统的百货商店有那么多的不方便。当商品比较丰富甚至供过于求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东西怎样卖出去,便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了,超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的。它的自选、薄利多销和一站式购物理念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方便地购买到廉价、多样的东西———
10年前,如果有人拿一个印有“超级市场”字样的塑料袋,那一定是一个时髦的人。如今,无论你在一个城市东南西北,都会找到一家最近的超市 西安第一家超市诞生于1993年,但市民真正与超市的亲密接触,却是从2001年开始的。 【详细】
|
 |
|
 |
■2000年:樊改改和“凤翔改改”之争
在关中西府一带,“改改”是“愚笨”和“弱智”的代名词,凤翔一名农民偏要用“改改”作为自己的店名。在注册遭拒后,他和县工商局打起了官司。当时有媒体评价说,此案关乎中国西部开发中的观念之争——
在上世纪末的凤翔县,“改改”一词在民间是“愚笨”和“弱智”的代名词,可是在世纪交替的2000年,当地一位农民偏偏为了能叫“改改”,锲而不舍地打了场官司。
这场官司曾引起中央、地方甚至海外许多家媒体关注,当年的《香港商报》评价说,此案关乎中国西部开发中的观念之争。 【详细】 |
|
■1999年:朱镕基到延安 开始退耕还林
延安市土地总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当时的水土流失面积就占到了2.8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在延安,整个行政区域内有80%的土地都承受着水土流失的巨大困扰。
水土流失,导致延安市当时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过2亿吨,而这2亿吨泥沙已经占到了陕西输入黄河泥沙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粮食不够吃,老百姓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开荒,但却陷入了周万龙所指出的恶性循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详细】 |
 |
|
 |
■1998:老陕张朝阳成中国网络“教父”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动力是什么?是谁找到了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按钮?10年后,我们试图解读这些问题,将不得不问道于中国互联网“教父”张朝阳——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5月4日,北京奥运圣火中国大陆的首站传递在三亚举行,张朝阳跑第十一棒。一惯行事沉稳的张朝阳对这一棒并无太多表述,但早在传递之前,“中国互联网第一棒”的说法就已见诸国内大小媒体。
上午9时许,张朝阳在奔跑时向人群中扔出去他的发扎,这个发扎正好被刚从法国赶回来的留学生李洹接到——李洹也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详细】 |
|
■1997年:全国劳模于素梅西安开店修脚
1997年9月8日,在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门口,一家普通的修脚部热热闹闹开业了,场面再通俗不过:花篮簇拥下,店主人致辞向来宾表达谢意,几位官员鼓掌祝贺。那一年社会上风行浴足店、洗脚屋,年轻人对此熟视无睹;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却因为商号中的“于素梅”三个字,引得不少议论。
于素梅的修脚工生涯,是从位于西安市北郊的大众浴池开始的。 在传统观念里,人的职业被分为三六九等的,而“上九流,下九流,理发修脚流外流”。可26岁的于素梅却主动要求学习修脚,让家人“闹心”了很久,家里十个人中有8个反对,支持的只有她的老革命父亲。 【详细】
|
 |
|
 |
■1996:依法治国下陕北“民告官”
1996年,当陕北农民任光厚将榆林地区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推上被告席时,他碰触了国家最敏感的一根神经:选择法制还是法治?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吗?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法治”,这个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的词语,伴随着“依法治国”的方略出台,真正走进了执政党的纲领之中,也走进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枣花开了,香气淡淡的,枝头的杏儿也红了。窑洞门前,老猫慵懒地伸长了身子……这是陕北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夏日。 【详细】 |
|
■1995年:荣海,从教师到首富
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教师荣海“下海”,当时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就是创业的开始——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也就在此时渐渐成长,经历失败、成熟、成功、蜕变、飞跃。从1988年的15000元到最高峰时的60亿元,荣海完成了从教师到商人、再到富豪的转变。 选择荣海作为改革记忆的一个节点,是因为这一年,西安市民开始喝着一包苹果汁,逐渐认识荣海这个人。
1995年7月,西安。一个巴掌大小的方盒饮料出现在市场上。它红白两色,白底子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红苹果,看上去很诱人,上面有两个字:“荣氏”。 【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