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女子,用瘦弱的双肩和坚韧的性格为我们诠释了大孝的真义。随着6月20日“父亲节”的到来,我们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你听,相信你一定会被故事的主人公——这个叫张玉清的27岁女子深深感动。
6月17日。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
初夏的阳光照在一处农家小院里,几畦蔬菜疯长着。张培毅悠闲地坐在轮椅上在大门洞里乘凉。屋内,瘦小精干的张玉清利索地收拾着屋子,嘴角不时浮上浅浅的笑容。
如果不提过往,你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磨难的影子。然而当话匣子打开,我渐渐动容——不光是为玉清和父亲相依为命“求生”的故事,更为玉清笑着流泪的表情。
下煤矿父被砸瘫痪 生活难母抛夫别女
1988年阴历四月初一,大同四老沟一个体煤矿的井下传来呼救声:“不好啦!冒顶啦!快来救人啊!”
此时的张培毅被一块重几百斤的巨石压了个正着。他蜷曲着身子,腰和腿的剧痛刺激着他的神经,让他清醒。
这天,张培毅到这个小煤矿下井刚刚两个月。因为在村里盖了新房,这个退伍军人怀揣着让妻女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来到井下。
等待救援的张培毅并没有把结果想得太糟。“可能只是骨折,好了以后就能重新站起来。”他这样安慰自己。妻子和6岁的女儿清清的身影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日,张培毅被送到大同矿区第二医院救治。医生告诉他,胸10到11椎骨折,情况不容乐观。在等待手术的20多天里,虽然双下肢已经没了感觉,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使他勇气倍增。“手术后就好了,肯定能好。”他想。
手术时,当麻醉剂一点点混进血液里,他突然听到了主治医生和麻醉师的对话。“这后生不行了,这辈子肯定站不起来了!”声音空灵悠远,张培毅甚至连绝望的情绪都来不及流露,眼前一片黑暗。
手术果然没有成效。虽是千万个不愿意,张培毅终将接受瘫痪的现实。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张培毅被转往北京武警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继续治疗。两年多的时间里,妻子和女儿被接到北京共同生活,妻子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女儿清清在北京上了一所小学。
时间一长,小煤矿的老板无力负担张培毅的治疗费用,欠了医院不少钱,双方为此还打起了官司。医院住不下去了,1991年1月,一家三口回到了灵丘县东长城村。
治疗期间,张培毅常和妻子念叨:“我瘫了,日后也没办法照顾你们,你想你的办法去吧。”但妻子说:“咋也要伺候你。”这让张培毅说不出的感动,患难见真情啊!
但残酷的现实刺激着这个30多岁的女人。上有70岁的老婆婆,下有8岁的幼女,中间又是个瘫痪丈夫,这日子怎么过啊!她开始回避。先是频繁地走亲戚,后来就是半年半年地见不到人。
一天,她终于回来了,带着县法院的人。她把丈夫起诉到了法院,要求离婚。玉清没有见妈妈的面,连求她留下的念头也没有。法院的人问她:“你愿意跟你爸还是你妈?”玉清毫不犹豫地说:“跟我爸!”
就这样,妻子在一片谴责声中走了,多年不返。
十二岁砖窑做苦工 稚嫩肩挑起家中担
妻子一走,家散了,但日子还得继续。
当和玉清一样大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为“六一”节得不到想要的礼物哭闹时,十几岁的玉清已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她洗衣、做饭、做家务、照顾父亲吃喝拉撒、拾柴禾、捡菜叶……她不懂得什么是抱怨,只知道她是父亲的依靠。
当时,玉清还在村里读小学。去学校时,爸爸就暂由年迈的奶奶照顾,放学回家,把书包扔下,玉清就踩着小板凳在灶台前忙活。家里没地,口粮自然是问题。“那时吃的米面都是亲戚接济的,得精打细算地吃,一顿吃个半饱,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四季吃的菜都是土豆,春夏天还好,去地里刨点野菜,饭桌上才能见到点儿绿色。”在张家,一天两顿饭的习惯延续至今。
最苦的日子是玉清十二三岁时。那时,村里的小学撤了,要想上初中就得到2.5公里以外的乡里。奶奶身体不好,爸爸离不开人照顾,玉清无奈辍学回家。面对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卖部也不给赊账的窘境,玉清只能想办法出去挣钱。一个亲戚在村外开了一处砖窑,同意玉清去那里帮忙。每天早上5时许,玉清安顿好父亲后就去砖窑打工。她干的工作是翻砖和码砖,一早上,她得翻动几万块砖,这个成人都感觉吃力的活,一个12岁的女孩一干就是两年。稚嫩的小手磨出了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身上蹭破皮更是家常便饭。每天十几块钱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家用。可父亲却显得更沉默了。
自从母亲走后,父亲一直情绪低落,可他从来不跟玉清发火,只是把烦愁都闷在心里。玉清可能读不懂父亲的心情,但她能看懂父亲的脸色。玉清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讲笑话,父亲心情不好时,她就静静地陪父亲坐着,拉拉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