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传温写文章表扬儿媳妇,郭晓霞还不知道本报记者赵彬摄
今年85岁的吕传温老人,家住西安市梁家牌楼,19日,他是自己主动找上门来夸赞孝顺儿媳妇郭晓霞的。吕传温还把自己的感受打印成了一份书面材料,一一列举儿媳妇嫁入吕家后,20多年来的孝行。
只要有时间就陪婆婆拉话
昨日,敲门进入吕家,吕传温和儿子吕吉善一家三口正准备吃饭,四个炒菜和主食米饭已上桌,香气扑鼻。
说起勤劳孝顺的儿媳妇,吕传温打开了话匣子。“我能活到今天,多亏有这么一个好儿媳。”
吕传温老人祖籍山西,有两儿两女,1984年郭晓霞与大儿子吕吉善结婚,第二年他老伴就因病住院,郭晓霞忙里忙外照顾。当时郭晓霞在织袜厂上班,每日三班倒,工作很辛苦。但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婆婆做好饭,步行3站路送到病房。只要有时间,她总是陪伴婆婆拉话,情同母女。
一个刚过门的媳妇,能做到这样,全家都很满意。吕传温说,与他老伴同病房的患者听说她是儿媳,都说这样体贴会照顾人的媳妇真是少有。
经常为老人变换口味做饺子
吕吉善说,有了孩子后,他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自己找了份临时工作,月薪只有300多元,单位较远,早出晚归。带孩子、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落在妻子郭晓霞肩头。妻子知道两位老人都喜面食,尤其喜欢吃饺子、包子。除了给老人不断变换饮食口味外,她常一个人和面、制馅,将包好的饺子速冻在冰箱里备着。
吕传温说,儿媳非常讲究卫生、爱干净,照顾老人换洗衣服和拆洗被褥。“我特别感动的是她的细心,知道我牙口不好了,每次吃面条或饺子时,她会特地多煮一会儿,盛好端到我面前,招呼我先吃。”
1996年,郭晓霞离开原来工厂下岗,吕家经济显得更紧张了。据吕传温说,儿媳不等不靠,在某酒店应聘做保洁员。每天下午1时上班,一直要不停地工作到凌晨2时才下班,但依然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50岁的郭晓霞听公公说她有孝心,她说自己做的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经历了三个老人的亡故,让她倍加珍惜亲情。家有老是个宝,对老人应该尽可能地好一些。她的孝敬之心,也缘于公婆对她一直以来的关爱。
她的贤惠和孝心近邻都知道
2005年儿子考上大学,郭晓霞说,对于月薪不到千元的夫妻俩来说,儿子一学年的费用就7000元,这成为一条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那次公婆出手相助,帮他们渡过难关。“没文化可怜,再困难也一定要有文化。”吕传温说:“儿子、媳妇把孩子照顾得好,孙子也很争气,我做长辈的帮助他们,责无旁贷。虽然现在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有情同闺女的儿媳操持,这个家对我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近邻秦师傅说,老吕一家人都很宽容和气。迟早碰面,郭晓霞都会很亲热地打招呼,她的贤惠和孝心院里的人都知道。本报记者高建平
本报征集孝子故事
“孝”,可以很感人,也可以很平凡,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孝子贤媳,如果你也有关于“孝”的话题想与我们探讨,欢迎于今日上午9时至12时致电本报,热线电话029—8888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