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公婆,李海燕没有半点怨言 本报记者董国梁摄
本报“孝文化在三秦”的热线开通以来,许多孝子贤媳不断涌现,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做的都是最平常最分内的事。
昨日中午,在长安大学家属院2区4号楼,74岁的退休教师陈惟一和老伴谭道芬坐在卧室看电视,客厅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陈老师自豪地介绍:“那是我儿媳妇,她特别爱笑!”而患有老年痴呆的谭道芬听到这笑声,也笑了。
爱笑的李海燕生活其实并不如意。丈夫下岗后去开出租车,每天早出晚归,家中两个老人、两个孩子都需要她来照顾。从1996年到现在,陈惟一住院8次,谭道芬住院7次,李海燕的大半生活就是在医院和陪护中度过的。可生活虽苦,儿媳妇的笑声却没有在家中停止过,她的乐观也感染着老人们。“我儿媳妇都成了专业陪护了。”陈惟一还记得,1996年他骑自行车摔断了股骨头,儿媳便不离左右陪伴在自己病床前,细心研究病号饭的做法,向护士学习相关的护理常识,这让同病房其他老人很是羡慕,因为媳妇从来不觉得看护老人是种负担,总是笑着来笑着走,让整个病房一下子都阳光起来。
2007年,谭道芬因病致角膜坏死,双眼暂时失明,家中的孩子正处在高考的重要阶段,李海燕只好请来了一位陪护照顾婆婆,可不到两天那位陪护就甩手不干了。祸不单行,陈惟一也因情绪紧张导致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于是,照顾病榻上公婆的重担全压在了李海燕身上。尽管这样,她每次来到病房却还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挺过来的……”陈惟一说,每次回想起那段日子,他们都忍不住为媳妇叫苦,可海燕却从来没在他们面前抱怨过一次。
中午12时,做好饭的李海燕来到卧室请老人们出去吃饭,听到公婆夸奖自己,她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没什么的,我是媳妇嘛……”
人家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家媳妇却真是颠覆了这句古话。他们的邻居魏老师说,常常看到李海燕用轮椅推着婆婆,在校园里晒太阳遛弯,婆媳俩笑得特别好看。 本报记者 王宜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