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发烧了,从泗阳来到南京的母女俩,在中央门长途汽车站下车后,等了二十多分钟也没有出租车愿意带她们。着急的妈妈不知道,她们所处的位置出租车是不允许停靠带客的。好不容易陵光出租车公司的的哥许彬恰巧在那里下客,母女俩赶紧上了车,的哥一再强调不能带她们。听着妈妈的哀求“孩子生病了”,好心的的哥发动了车辆。就在此时,一位执法人员神奇而及时地出现了:违章带客,罚款五百!已经上车的妈妈傻了眼:我在焦急打车的时候,这位执法人员一直就在对面啊,20多分钟,他怎么不来提醒我不能打车?“的哥好心帮我,我怎么成了执法部门的‘鱼饵’?”
现在,让我们回放这一8月3日发生在中央门附近的病人“被鱼饵”事件,你可以惊奇地发现,这一事件里集中暴露了执法部门的多少陈弊!
第 1 幕
发烧的女儿“被鱼饵”
地点:江西路建宁路路口“打车禁区”
鱼饵 指臭名昭著的“钓鱼执法”中诱骗当事人上钩者。比如上海闵行钓鱼执法事件中,一个人假装胃疼求人搭载,结果好心搭载他去医院的车主就成了“非法营运”,这个“胃疼者”就成了“鱼饵”。
8月3日下午1点多,张女士带着十三岁的女儿从泗阳来到南京,准备到和燕路走亲戚。因为女儿发烧了,母女俩走到建宁路和江西路的路口招手打车。她们没想到,这里是没有立标志的“上客禁区”。
“快急死了,明明看到有空车,就是不停!”张女士足足等了20多分钟,差点中暑。这时候,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出租车停在这里下客,没等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下车,她冲上前把女儿“塞”进了后座。“那个的哥赶紧解释,这里不能带客,让我们去马路对面打车。”张女士回忆说,可当时女儿已经烧得迷迷糊糊,她就央求的哥,看在孩子生病的份上帮帮忙。“的哥回头看了一眼,就答应了。”
没想到,车子还没动,一个穿制服的人就神奇地“从天而降”让的哥交出“服务证”:“罚款五百。”张女士好生愧疚:“可千万别把我当成‘鱼饵’。”她赶紧解释“孩子生病了,的哥不是故意的”,可根本没用。更让她气愤的是,这个穿制服的竟然早就和自己面对面站着,“我在他眼皮下20多分钟,他都没提醒一句。看我上了车就来罚款,我不成‘鱼饵’了吗?”
第 2幕
连续遭遇“咆哮哥”
地点:中央门综管办(无记者在场)
“咆哮哥” 6月18日,一广东网友向市长反映广州市法制办公务员态度蛮横,并上传了一段该公务员向市民咆哮的录音。从此,态度不佳的公务人员被网友统称为“咆哮哥”。
服务证上显示,的哥才开了一个月的车,“才二十出头,一天能苦几个钱?我觉得太对不起他了。”张女士让女儿撑一撑,跟着执法人员来到中央门综合管理办公室,“不仅那个执法人员,就连综管办一位接待的领导,态度都很恶劣。”张女士说,“那位领导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就是和我吵,我声音没他大,急哭了。”
张女士拨打了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的投诉电话,得到的回复是“没法管”。那位执法人员竟然撕下自己的编号牌,扔到她身上说:“这是我的编号,你去告我吧!”最终,中央门综合管理办公室还是给的哥开了五百元罚单。
这位许的哥虽然受了罚,但是还是坚持把张女士送到了和燕路。第二天,张女士拨打了FM101.7南京经济广播电台“的士一家亲”栏目的电话。昨天下午,FM101.7主持人杨光和本报记者一起赶到中央门综合管理办公室。
第 3 幕 拙劣老套的应对法
地点:中央门综管办(有记者在场)
第一招:“临时工大法”
该执法人员果然是“借调”的
“临时工大法”就是执法出问题的永远是“临时工”、“借调人员”。而所有“有正式编制”的正规执法人员因为业务高超,素质高尚,向来对这些错误“免疫”。这招太多了,就不举例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