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向武的合成图片/张永文
评报者:来向武(西北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新闻学博士后)
十三年来的《华商报》堆叠起来,已有几层楼高了,其所生产的文字,也该以10亿计了。这些版面、文字中的绝大多数,注定是会被很快忘记的。而最终留在每个读者心中的,是什么呢?
梁衡先生曾将报纸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最主要、最基本的层次是消息,信息多,报纸才能立得住。但一张报只有信息不行,还得有最突出的信息,这就是典型,这是报纸质量的第二个层次。如果一张报纸一年两年三年都推不出一个有影响的典型,这张报纸在读者心中就没有什么印象,就不会产生典型的力量。报纸质量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评论。评论不是新闻信息,但它领导新闻。
十三年,《华商报》一纸风行。在三个层次的内容上,在信息量方面,早已建立起了卓越的生产体系。这一点,即使放眼全国,也足为大观。近两年来,《华商报》更是在典型和言论两个层面做出了更有力的选择。每日半版的言论版,每次一个整版的深度报道,周六的评论周刊,胸怀天下、纵论世事,从视野和深度两方面提升着后两个层次的内容。从而使这份报纸有了典型的力量,有了思考的精神。
从一定程度上讲,记者采访报道每天的新闻信息具有被动性,记者不能决定新闻的发生,只能去尽力地追逐。而典型的报道和言论的写作,却是体现出记者主动性的地方。记者要主动地在各种信息中寻找典型,进行分析。言论就更能体现出一份报纸的底蕴和高度,要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中,高瞻远瞩,拨云穿雾。能够做好后两个层次的内容,更显一份报纸的可贵和难能。
我们更期望这份一直伴随我们的报纸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能够克服其过于“工业化”的管理文化对这张报纸智思锐气的限制,能够让这份报纸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与这座城市契合,新闻处理能够更加精致而不是粗放,记者编辑的新闻鼻更多地朝向生活而不是新闻热线。让一份报纸成为一个百年品牌,比创出一份报纸的品牌更困难。
作为读者,我们是多么真切地希望看到在我们的身旁能有这样一位成熟、关切、高尚的精神朋友,享受由之传达来的各种情感。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宽容这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成长的代价,我们可以理解,但更多的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