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旭刚
舟曲之殇,痛彻国人。哀伤之后,关于舟曲重建的一干事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其中,在舟曲灾后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无论是甘肃方面,还是国家发改委,都强调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先谈生态建设,再谈恢复经济,应该说,舟曲灾后重建找到的切入点,是相当准确且科学的。有此判语,是因为虽然官方在泥石流形成原因上给出了包括地质地貌、汶川地震震松山体等多个原因,但当地脆弱的生态坏境却在灾后一直受着各方专业人士的诟病。并且,甘肃水利厅等相关机构也坦承当地植被的破坏与泥石流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大众的朴素认知来看,既然是泥石流,泥土和石头之所以能流起来,自然是因为固定水土的植被没了。因而,将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也就很自然了,因为离开了这一点,别的都无异于空中楼阁,家都没了还发展什么经济。
可以想见的是,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舟曲,生态建设必将压倒经济发展成为主流。不过,必须要说的是,将生态建设放至突出乃至首要位置的,决不应只是一个舟曲,所有如舟曲一般生态脆弱的地区,都应该抛弃惯常的GDP至上的思维,将生态建设作为该区域的首要目标。
“工业基础薄弱。电力、矿产等新兴工业产业的潜在生产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业强县的任务艰巨。”这是 《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规划(摘要)——— 舟曲》中的表述。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前舟曲的工业强县的远景目标分外扎眼,因为舟曲脆弱的生态坏境是不足以支撑工业强县这一远景目标的。而舟曲此番的惨痛教训也反映出工业强县这个远景目标是何其不科学。
然而,不科学归不科学,当下GDP重于一切的现实却在促使着这一目标的设立,因为官员要出政绩,而政绩就来源于GDP。此情此景之下,如何叫行政官员的眼睛不盯着GDP呢?设想一下,假如在舟曲这个地方,一直就将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擢升官员时不问GDP,只问满山树木,那么,相信此番泥石流惨剧发生的几率定会小许多。虽然说,这几年舟曲也有“生态立县”的口号,但是,今天来看,这个口号落实的效果并不见得有多好。
解剖过舟曲这只麻雀后,我们更会清楚地察觉到,舟曲这样的远景发展目标与现实背道而驰的状况,是何其熟悉。搜寻一下便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生态脆弱地区都在这样分裂着:一边是脆弱的生态决定了该地不适宜全面发展工业,一边却是GDP至上的观念要求快速发展工业,而快速发展的工业又反过来加剧着生态的继续恶化,从而走入一个愈发展愈难发展的怪圈之中。
以舟曲的遭遇来看,这个怪圈到了必须要打破的时候了。但是,必须要说的是,打破这个怪圈,并不能只靠生态脆弱地区的政府,更多的时候,需要其上级乃至上级的上级来统筹规划。将GDP考核转变为生态考核是一方面,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与倾斜又是一方面,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切实推进,才有走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怪圈的可能。
现在,舟曲为走出这个怪圈呈现了些许光芒,希望舟曲的重生态轻经济的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最终为所有的生态脆弱地区都能开启一个美好的明天。大幕既已徐徐拉开,惟愿未来漫山遍野皆是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