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尴尬
利润太薄养老机构苦苦支撑
据西安市老龄办调查,目前全国普遍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严重滞后的情况。
来自老龄办的数据显示:西安市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有7.5万,占老年人总数的6%。全市具有爱心护理资质的护理院有19家,能长期照料老年人入住的工作人员只有1387人,凸现巨大缺口。
这些数据透射出的,是亟待发掘、发展的西安养老事业的巨大商机。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不说农村,就说城市里的65万老人,给一半的老人服务一年,即使按最少的利润来算,就有大约1亿的市场份额。
“钱景”广阔,但是在张新平看来,这块“蛋糕”不好切。
张新平是旭景名园社区“日间托老所”的负责人。社区有1500名老人,30%~40%的老人给子女看小孩,20%的老人平时打麻将。
“我其实不支持他们打麻将,要是在家里养养花,写写字,画画儿,搞个手工编织什么的,都有益身心。打麻将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对老人身体不好。”张新平说,“来这儿打麻将的老人都是常客,没办法,他们就爱这个。”
张新平提供的麻将摊免费,因为最近天热,老人打麻将要开空调,他有些不愿意——空调要是整天都开着,他承受不起费用。
他花钱请来老师,给社区里力所能及的下岗、失业人员搞免费的手工编织培训;社区里的健身队、秧歌队等5个组织,老年人穿的鞋是托老所免费配的;托老所开展的居家养老,对孤寡、行动不便、无经济来源、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免费送盒饭,上门照顾老人,定期打扫房子……
今年6月,旭景名园社区参评全国优秀社区后,不少社区赶来“取经”,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社区居家养老不好搞,张新平怎么解决的资金问题。
“你现在看我坐在这儿挺清闲的,但是谁看到我受的苦?我得想办法给几名工作人员发工资,还得让这个托老所运转下去,我不付出哪来的资金?”
托老所的二楼是个“租售房信息部”,也是张新平办的。除去房租,每月都能盈利。张新平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补贴托老所,“我还开办了个快餐服务,能挣些钱,也用于托老所。”
为压缩成本,做快餐的每个环节,张新平都亲自上手。每天早上5点起床,骑电动自行车赶到菜市场,能买到最便宜的菜。回来炒菜他是厨师,卖饭时叫一个托老所的工作人员帮忙,他亲自打饭。“能支撑到现在,真是靠一碗饭一碗饭打出来的!”
特殊行业
期待政府加大补贴扶持发展
托老所能不能挣钱?张新平说,照他这种模式,十有八九得赔钱。他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付出得太多,一般人恐怕做不到。
此言不虚。在记者走访的另外几家托老所:长乐西路街道办新园社区、长乐坊街道办孟家巷社区、长延堡街道办东仪社区、三桥街道办新西北社区等,大家都有一种莫名的担忧。社区里最需要照顾的老人,不是偏瘫、中风,就是脑梗、心脏病,给这些老人服务,如果符合孤寡、特困条件,上门服务费全免,由政府出资补贴;其他家境的老人适当减免服务费用。即使服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服务,老人万一出点问题,责任该由谁承担?
正如张新平所言:“你说我这个小小的托老所,给那些大医院都不太愿意接收的老人免费服务,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向我索赔,我赔得起吗?向社区索赔,社区承担得了吗?”
风险大,利润薄;责任大,操心多。这是每个提供上门服务的托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记者走访的托老所,大部分都不和老人签合同,而是跟老人的家人口头约定:自愿让托老所上门照顾老人,托老所不承担风险。
张新平最后说,“想赚老人的钱,冲着这个去办托老所、养老院,绝对要失败。养老院要是搞民办的,趁早别搞,没有政府的补贴,根本办不下去。”
蛋糕很大却不好切,张新平的经历是对西安目前养老事业处于尴尬状态的现实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