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埋单派驻特困老人家的护理员谢彩莲(右一),被87岁的陈淑梅老人(中)视为“亲闺女”。
文/图记者王飞 实习生赵兵兵魏丽花
社区医疗站应加大助老
慢性病,像一张紧紧裹在身上的网,让许多老年人期待中的“老有所依”变得愈加艰难。
谌杏兰,72岁,患高血压、心脏病、胆结石、糖尿病多年,与智障、生活无法自理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陈淑梅,87岁,患脑血栓,5年半前老伴去世,无子无女,至今一个人生活,平时靠邻里照顾。
刘玉兰,86岁,患冠心病、高血压、气喘病,10多年前丈夫去世,平时一个人住,外甥和外甥媳妇有时来上门照顾。
8月15日,谌杏兰躺在自家陈旧的床上,灯开着,屋子没有糊顶棚。两个小柜子、一张小饭桌、两只小凳子,简陋的家具非常老旧。谌杏兰不知道接下来是不是该再次住院。住院就得花钱,可她和儿子每月各几百元的低保,维持最基本生活后,即使用最便宜的药,也入不敷出。即便如此,她还是尽量压低生活标准,从牙缝里“抠”些钱。
每个月20日以后,谌杏兰就更加担心生计和健康。
今年5月份的一场住院,花光了她仅有的几百元积蓄,多年积攒的“家底”一下空了。
3个月前的那天,谌杏兰突然感觉胸口发闷、心慌得厉害,她知道,心脏病再次发作了。像往常一样,她想用多休息“扛”过去,但病情在几天内加重了,必须住院。为了省钱,她就近去了收费便宜一点的医院。
住了十几天,大夫一再嘱咐还需继续住院。她仍然出了院。
这段时间,她感觉缓过劲儿来了,便抽空去西门外的解家村社区,跑医疗报销的事。按规定,虽然只能报销50%,但对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疾病、慢性病,是老年人无法躲避的一个“坎”。大病可能拖垮一个家,但慢性病对于老年人身心的损害和折磨,以及经济压力的重负,非常普遍。
调查发现,西安市74.49%的老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其中,34.5%有一种慢性病,23.6%有两种慢性病,16.2%有三种以上慢性病……
有病就得医,维持身体健康是老年人幸福的根本。但对部分老年人来说,“老有所医”成了老年幸福的一种奢望,对于类似谌杏兰的贫困老人来说,“老有所医“变得更为艰难。
因为,西安市有18.6%的老年人支付不起看病费用,72.5%的老年人平时看病、吃药的费用由自己承担。这是2008年西安市老年人的医疗现状。
这一年,老年人一年平均看病的花费在30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38.2%。医疗费用给部分老年人的经济生活造成一定压力。
“身体不舒服了,到就近的社区诊所看看,做个日常护理,省时间又省钱。”住在南小巷的一位姓张的老人说。
调查发现,西安城区的社区已基本建成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但40.47%的社区医疗站没给老年人做过免费体检、医疗信息服务或上门医护。
这组数据透露出,有四成社区医疗站,对于老年人来说“形同虚设”。
西安市老龄办权益处副处长张宝宁说,人口老龄化给西安的影响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为老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二是农村养老形势严峻,三是政府的养老保障负担日益加重,四是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将越来越大。拿离退休人员保障福利费用的支出来说,西安市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29.7亿元,2001年是1.24亿元,增加了20多倍。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人均医疗费是在职人员的3~5倍。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已占到上海市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2/3。
上海是一面镜子,上海的今天也许就是西安的明天。
相关新闻:
西安养老困局:半数老人希望与子孙一起生活(图)
西安养老困局:利润太薄养老机构苦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