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
中国尚有4千万人未脱贫
日本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之所以能够走在我们前面,关键在于教育。
战后日本历届内阁都紧紧抓住教育不放,把教育看成是“国政之根本”,“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如果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企业教育合计起来,日本对培养人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世界第一。
在日本的农村,最好的建筑不是“村政府”,而是学校。
在这里,笔者想引用日本的旅华作家、一位出身日本农村的年轻人加藤嘉一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话:“凭我感觉,日本农民的现金收入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60%—80%,有的更高。但农村人家有粮食,所以农村生活的开支很少,况且,其医疗、养老等保险条件是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我在2003年来华以来,经常去中国农村进行调研,2007年底到被设定为国家扶贫试验区的贵州毕节调研了1个月。那段时间,教育部正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书杂费,当地宣传部官员很自信地向我解释这一政策多么伟大。但我躲避陪同官员,偷偷去向当地的老师了解到,依然有许多孩子‘没回来’,通过一位每月从工资垫出1500元帮助自己学生生活的女教师介绍,我跟几名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是因为贫困而上不了学的孩子聊天。她们在贵阳当‘背篼’,觉得自己不打工,弟弟和妹妹吃不饱饭,不是不愿意上学,而是无可奈何。我一边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一边心中体会到,‘这才是中国的农村,更是中国的真面目。’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取决于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体在什么样的环境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就中国这样贫富悬殊巨大的转型中社会而言,更是如此。北京国贸的银泰中心或上海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绝不象征着中国崛起,贵州、甘肃等相对的欠发达地区,其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百姓的生活状态才是衡量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
“中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1天1美元收入的标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还有一个事实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就是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在100位以后,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都是中国的现实。”17日,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于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如是说。
专题撰文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
中国现代化仍然远远落在日本的后面
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第70位 日本:仍然是现代化“世界老二”
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个世界潮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深刻变化和进步的表现。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大约比先行国家晚了一百年,与日本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2007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排名中仅占第70位,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平均水平,而日本与38个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起,均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前列。这意味着中国在GDP总量上虽然即将成为“世界老二”,然而现代化水平的“世界老二”依然是日本,中国要取代日本成为现代化“世界老二”依然是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显然,现代化首先来自人的现代化,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创新精神的普遍提高,成为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从人的生活质量来看,日本人的生活质量比我们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很干净;他们日常享用的食品很新鲜很安全(据日本食品流通业界介绍,日本人对食品“鲜度”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们的文化生活和读书习惯也强于我们。根据《报告》设计的“生活质量指数”的世界排名,日本在130个国家中与韩国、希腊、科威特并列第22位,而中国排名第72位。
20多年前中国人羡慕日本的东西很多:比如家电、汽车的普及以及东京的银座、新宿一带的高楼大厦等等;如今中国人来到日本,最羡慕的东西集中到两个字:“干净”,包括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乃至空气和水都十分干净,而环境的干净也折射出日本人的平均文化素质较高。根据《报告》设计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以中国为100,日本为311,世界平均为125,这反映了中国在人的文化素质方面与日本尚存在着很大差距。
笔者多年研究日本技术,对日本人追求技术创新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许多科技发明往往出自欧美,将这些发明“物化”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或试制品,也大多出自欧美人之手。然而,将新产品或试制品最终变成值得批量生产的“新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最终阶段”工作却大多是由日本人完成的。
有调查机构对20世纪世界的新发明数、新产品化数、新商品化数做了一次国际比较,其结果是:第一,出自美国的新发明数达29项,出自欧洲的新发明数达11项,而出自日本的新发明数为零;第二,出自美国的新产品数达30项之多,欧洲为6项,而出自日本的新产品数仅为2项;第三,出自发明最多美国的新商品数却只有6项,欧洲只有两项,而出自发明为0的日本的新商品数却多达24项。这说明欧美人虽然擅长于发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擅长于将发明“物化”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然而却往往未能将发明创造“进行到底”,真正实现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的全部内容,即开发新商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法和组织、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等。
从人的创新精神来看,根据《报告》设计的“知识创新指数”的世界排名,常被外国人批评在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投入不够的日本,居然在“知识创新指数”排名中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而中国排名第26位,日本人的知识创新精神突出地表现在技术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