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多大
搞仿品月过10万不在少数
名家书画价贵,而仿品相对只有寥寥百元,利润是不是也微不足道?
金女士说,一幅仿品利润很难说。有些仿者就是为了销售,其成本只有墨和纸,一幅仿品无论卖多少钱,利润都至少在80%以上。自己如果不负责销售,而是给别人做仿品,那将按幅来计算,仿品售价越高,仿者的收入也就越高。
丘先生举例说,以记者看到的150元一幅的贾平凹作品,写这幅字的人一幅能挣几十元。“写这一幅字也就十来分钟,一天写上几十幅没问题,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据金女士透露,圈里有个说法,“如果谁的作品能卖80元,就可以做他的仿品了。”仿者一天做多少仿品,要看销售商需要多少货。写的越多挣的也就越多,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水平的仿者,一个月收入过万不成问题,过10万的也不在少数。
怎样来仿
从临摹到电脑制作
丘先生就是金女士所说的“小家”,年过40岁的他有自己的职业,书画属业余爱好。丘先生偶尔仿名人作品,也有人向他订些仿品。“仿品是说得好听,不好听就是造假。”他说,现在造假手段比较多,仿真度也自然不同。
丘先生讲,最低端造假方式是,用宣纸蒙在字画上描或者用细线勾出来,用墨填上,找个差不多的印盖上。稍微好一点的是模仿,这样做的人,都是长期研究名人书画,对运笔风格和力度,已经相当熟悉。这种方式做的仿品,在如今市场占大份额。
此外,书法造假最高境界是依靠电脑进行。这种仿的方式,主要用在画作上。通过电脑分析原画,会得出详细的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制版。“这类仿品与其说画,不如说是印上去的。”丘先生说,这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来回印上几遍之后,除了力度外,根本看不出与原作的差别。
丘先生讲,西安仿品市场还比较低端,基本是模仿者写的,只要字像就成了。
名家说
仿制不道德但能理解
如果看过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您对片头那几个字不会陌生,它出自陕西书法名家吴三大之手。如今的市场上,吴三大的仿品也不少见。8月20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吴三大,他讲述自己一个“遇仿”经历:曾有人拿着他的作品来问他,“这是您写的不?”他笑了笑说,“这是假的!”
吴三大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发现很多仿自己的作品。“因为我写牌匾、题字比较多。有些人就开始模仿,模仿好些,还能哄得过去。有些造假水平太低,做出来的仿制品令我哭笑不得。”他说,现在仿品水平高了,对正品造成了一定冲击。干这行的对书画并非完全不懂,大部分都是二把刀,做得好的是“有点灵气”的年轻人,造出来的东西非常逼真。
吴三大觉得,搞仿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也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现,它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市场,也是一种生存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模仿也是艺术的再创造。如果仿者是从艺术角度来模仿,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为了营利,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作为一个被模仿的对象,不管是别人还是我,都该抱着一种理解的观念、态度去对待他们,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仿制者)也是为了生存。
咋维权
健全法律制约仿品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陈建贡觉得,名家仿品存在的原因无非就是个“利”字。总体来说,这种行为冲击书画市场,影响了市场秩序,造成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陈建贡说,出于维护正常书画市场秩序考虑,名家们应该站出来维权,但维权的前提是发现自己作品被仿制,有的人连发现都发现不了,怎么去维权呢?说到底,要治理书画市场的混乱局面,需要建立一整套体系。“法律不健全,靠作家个人维权,今天打赢一个官司,明天还会有人来仿制。一个人精力怎么可能全耗在个人维权上?”无论怎样,仿品大量存在,最终伤害中国书画诚信度。“书画本身就难辨真伪,如果大量假作品存在,就没有人愿意收藏了。”他说,这种现象的存在还暴露出,如今的书画市场中,太多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本报记者 杜俊岭 实习记者 武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