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记者刘婷婷参与的版面

公民记者张艳丽参与的版面

公民记者王泳桓参与的版面
读者希望能看到更加阳光、理性,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华商报》,这更坚定了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信心
读者评报、办报是本报“第二届读者节”的重头戏,一份凝结万千读者、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近80位“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心血的作品——“读者特刊”已于8月20日出版,体验过采访、编辑工作的读者、网友们依然对此次经历念念不忘,又写来了他们的办报感言。
特刊出版 经历难忘
此次活动于8月4日正式展开,4000多位热心读者、网友通过各种方式发来了他们对《华商报》的意见和建议。从80岁的老人到新锐的90后,从专家、教授、商界精英到普通市民,大家的建言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摞。我们用了9天的时间对大家的建言用专版进行了集中展示,还有很多因版面限制无法见报的建言都被我们珍藏起来,作为办报的方向标。
经过为期一周的读者评报后,又选出了60名读者参与到“今天我办报”中,近20名“摄影大讲堂”的摄影爱好者也要求加入其中,担当摄影记者的角色。16日起,这些“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在本报记者、编辑的协助下,完成新闻采访、编辑任务,并完成了一份由社会、时政、民生、社区、文化、娱乐、体育、证券、YOU新闻、视觉、健康等16个版面组成的“读者特刊”。
8月20日,“读者特刊”正式出版,当日,“编委会”成员中的4位“编委”,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韩隽、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鲍海波、西安市委外宣办副主任陈永利、网友“秦时明月”对“读者特刊”进行了整体评定,经过激烈的争论评选出“意见奖”、“建议奖”、“好稿件奖”、“好版面奖”、“好摄影奖”各3名。
体验办报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沮丧,通过此次互动,大家了解了一份报纸产生的全过程,也对记者、编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很多人也改变了对“无冕之王”无所不能的认识,其实记者、编辑们跟他们是一样的,也是普通人,也会有酸甜苦辣咸各种感受,很多人同时认识到,记者、编辑们的责任也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特刊出版后,参与其中的读者、网友又发来了他们的办报心得,大家希望能看到更加阳光、理性,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华商报》,希望《华商报》成为市民的贴心人。其实阳光、理性、建设性也是本报的新闻理念与方向,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是坚定了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信心。
请大家来领报!
作为本报第二届读者节重要内容的“读者特刊”,是一份凝结万千读者、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近80位“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心血的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一成果,为了回馈广大读者对本报多年来的支持和厚爱,从今日起,凡在万达影城观影的读者,凭电影票即可领取特刊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西安国美电器作为最早响应的商家之一,将为读者节提供26英寸液晶电视、享受高清视听感觉的蓝光DVD以及最新款的数码相机等丰厚的礼品。国美电器的相关负责人称,《华商报》的读者同时也是国美电器的消费者,希望这些奖品能够为“读者节”锦上添花,让更多读者生活更美好。本报记者 敬江晴
感受“三猎” 出色记者的必备绝招
原以为,记者有妙笔生花的文采、澎湃激荡的热情就可以了,事实上,一次采访如同上一次战场,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一些重要的技能和素质也必不可少。
首先,要有猎犬的嗅觉。我采访的新闻人物是产妇杨娟霞,这个地道的陕西军嫂,因丈夫黄伟强在甘肃舟曲抢险而成为新闻人物,报道出来后,全国各家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其次,要有猎豹的速度。采访杨娟霞,就像是在打仗。早上九点钟,杀向唐都医院,一番问候、献花、拍照过后,就是采访。速度是新闻的生命,尤其是对于一些独家新闻报道,错过了时间,新闻的价值也就要大打折扣。最后,要有猎人的智慧。精心分工、紧密协作很重要。采访内容也是循序渐进、不断拓展。扎实准备、紧密合作、耐心寻觅、不放过任何一个新闻细节。在“集体围猎”中,一个好新闻也就“呼之欲出”了。公民记者 刘婷婷
谈记者“色”变
我被分在了证券新闻部,工作是采访调查最近的股市情况以及与股民有关的一些事情。之前没炒过股,对于股市可以说一窍不通,着急与焦虑之情不用言表。两天的采访中,刘雪涛记者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和建议,比如说:今天股市的总体状况怎么样?股民们对股市的反应如何?怎样通过采访股民来获得更为直接的、真实的一手材料。当我回到学校,朋友们问起我这几天来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时,我说:“我是谈记者‘色’变,以前是陌生,现在是亲近。”公民记者 王泳桓
感谢编辑让我们吃到更美味的“菜”
如果说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稿件是一道道“菜”,那么,编辑就是让“菜”更加美味的大厨。对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合理的筛选,把文章中不必要的语句去除还要保证文章的通顺,言简意赅,这对编辑的功底要求很高。美编也是相当的厉害,根据文章的意思,找到合适的图片或制作图形,插入到版面当中,使版面变得协调合理,达到视觉的审美效果。编排、校稿、出小样,环环相扣,最后再到印刷,就是我们看到的成品报纸。而编辑们的熟练操作,让我见识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工作的张弛有度,时间把握有序。公民编辑 吴刚
随机应变是记者的真功
被告知有幸成为“公民记者”,不由得小兴奋起来。只是没想到我被分到了家居版。对此我可是一窍不通呀!最终选的主题是“墙体彩绘美图分享”。作为一个读者,我会想了解什么内容呢?拿起笔,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我尝试联系了一家墙体彩绘公司,希望可以实地拍摄彩绘墙面图。正所谓一波三折,但更为不幸的是,我一波三折后没有多大收获。这家公司起先表示,现今手头彩绘项目已经完成,但可以帮我联系顾客,完成拍摄。然而,我随后又接到电话,只有一位顾客表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不过他现在在外地,明天才可以到达西安,而这已经超过了我的交稿时间。原来当记者是这么的不容易! 公民记者 张艳丽
留心身边事 处处有新闻
《华商报》第二届读者节的“摄影大讲堂”活动我参加了,在接连三天的学习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我的摄影知识浅薄,专业知识不深,对新闻事件的重点及矛盾冲突把握不到位。带着大讲堂上讲解的要点参与采访,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必须要有真实性和及时性;要抓好细节,由浅入深,新闻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使我认识到“留心身边事,处处有新闻”。公民记者 魏银升
失败让我认识到了差距
17日上午去参加西安政法委的综治工作会议,会议枯燥无味,回来之后便开始写稿,写起来也不费功夫,但就是感觉没有创新,自己也不满意。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看孙洪伟老师的见报文章,写得真活,这就是差距,不过孙老师也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肯定,说做得挺不错的,主题方案的摘录选点都不错,有难得的工作热情。不知是宽慰话还是实话,不过我还是小得意了一把。公民记者 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