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一:“牵尸靠岸”还是“牵尸谈价”?
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详细]
|
张轶回应质疑一
如果还有质疑,我就把我当时拍的所有片子都放出去。而且当地政府在立案的时候,已经承认“挟尸要价”。那位部长说“挟尸靠岸”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每具尸体他们说的就是要收取1。2万啊。而且这种事在那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行当。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说叫“挟尸靠岸”不能叫“挟尸要价”?[详细]
|
质疑二:场景究竟是什么,画面解读是否有偏差?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详细]
|
张轶回应质疑二
《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写了一篇报道,李部长使用了那篇文章,并引用了渔民被打的部分,然后就说要我“还渔民一个清白”。渔民被打是在10月28日,三个英雄出殡的时候,群众很愤怒,去打了渔民。我这张照片是11月3日在《华商报》首发,也就是说我这张照片还没出来之前,渔民已经被打了,和我这张照片是两回事,不应该扯到一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