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九器
就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一些学者指斥“曹操墓”存在造假行为,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称,到目前为止,质疑不会影响之前的官方认定;另据透露,曹操墓已正式申请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正在等待评选。
古人诅咒他人常常有一句用意极毒的话:叫你死无葬身之地。一代“奸雄”曹操,因为被《三国演义》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口诛笔伐,代代相传,结果一语成谶,他的墓地真伪当下正争得不可开交,可谓一种别样的“死无葬身之地”。无论是“奸”也好,“雄”也罢,当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位重量级名人,突然从史册、剧本、小说、戏曲里的抽象符号,摇身一变成为大众眼前的一个具体文物,每个人骨子里浸润的历史感、沧桑感,都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河南安阳的那座墓葬遗骨上,你不能不慨叹文化传承所蕴含的伟力。
但是,今天这场煌煌大观的曹操墓真伪论战,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墓地、尸骨真假之争,主角的公众人物身份、学术领域的浮躁、媒体技术的空前发达、公民表达权利的普遍高涨、地方政府的唯GDP思维……都不由自主地渗入其中,从而使得这场论战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当下“国情”,注定要成为一场真话、真相、真理越辩越明的社会试验。
仅从学术领域看,“挺曹”和“倒曹”实力旗鼓相当,双方不乏泰斗、大师级高手,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个个证据充分、逻辑严谨;从参与者看,万千民众借助媒体、网络畅所欲言,除去凑热闹、打酱油、说脏话的人,你会发现大量民声充满理性、充满逻辑、充满严肃,完全不是起哄与聒噪;从当地政府表现看,除了快马加鞭想把“曹操墓”这锅生米做成“三国文化产业”的熟饭外,并没有看到公权对这场争论进行不合时宜的干预和干扰;从媒体表现看,给各种声音以平等辩论的机会,从而不断推动这场论战前行。
唯一令人惊诧的倒是国家文物局的表态,对民间非专业的质疑不屑一顾也罢了,可是对很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学术质疑也置之不理,竭力维护权力决策,没有一丝欢迎和反思的态度,实在是这次弥足可贵的社会大辩论的不谐之音。
只要真相还存疑、真理尚未明,就应该给所有人说话的自由,无论他们是政治精英、学术中人,还是普通民众、局外之人。就像做一道名菜,如果没有之前充分地、不厌其烦地蒸煮炒煎之试验,何来最终的佳肴传世?尤其是在当下学术浮躁盛行、公权屡屡越界的背景下,自由充分地表达、辩论,更能斩去真相周遭的荆棘、撇去真理表面的泡沫。何况,“曹操墓”之争背后的考古学,更是讲求科学、注重程序,各方博弈的过程就是不断用科学言说的过程,就是不断尊重程序的过程,也是传播科学、监督程序的过程,更是让公权各司其职、不容越位的过程。
中国发展到当下,各种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越来越重要,大到改革的推进、政策的制定、法律的完善,小到价格的听证、项目的上马、财政蛋糕的分派,都离不开充分博弈后的权力决断。有多少失误、浪费、不公源于拍脑袋、一言堂哪,所有这些弊病的根源之一就是权力被垄断,没有一个自由充分的博弈过程,最终真理被囚禁,导致悲剧的发生。
所以,“曹操墓”引发的自由而充分的辩论、质疑释疑的过程,正是通往真相真理之路,对此视而不见、不屑一顾,最终一个后果可能就是:曹操死无葬身之地,真相难有出头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