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3名大学生尸体的捞尸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人捞尸队。
《挟尸要价》全票夺得国内新闻摄影最高荣誉来源:资料图片
【>>>>>>点击进入专题:《挟尸要价》真假之辨】
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三八村的葡萄远近闻名,盛夏季节,正值葡萄成熟时,但近日涌入村里的外地人并不是葡萄采购商,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挟尸要价》新闻事件中的捞尸人全部来自三八村,也因此这个位于长江边的小村庄声名远播。一场风波也让村里略显神秘的捞尸群体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何涛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3名大学生因为英勇抢救落水儿童而不幸遇难。将3名大学生的尸体从江底打捞起来的5个人全部是三八村村民,分别是王守海、圣德义、王文柱、王文权和冯炳昌。其中年龄最大的圣德义72岁,年龄最小的冯炳昌57岁,5人中有3人年过7旬,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人捞尸队。
王守海曾是水运公司干部
埠河镇地处公安县北端,位于长江和虎渡河的环抱之中,与荆州市区隔江相望。三八村是镇上的44个行政村之一,紧邻长江边,历史上村民大多以捕鱼和摆渡为生,但随着长江里的鱼逐渐稀少,村民大多转行。
今年72岁的村民圣德义曾是一名渔民,也曾在长江上摆渡,他回忆说,后来村里统一取消了小摆渡,成立了一个轮渡水运公司,属于村集体企业。目前,从三八村到荆州的轮渡就是由村里的公司经营。圣德义摇身一变成了公司员工。退休后,他又开始了打鱼的生涯。
今年72岁的王守海是村里最有名的渔民之一,事发当天,他穿着白衬衣、站在船头的形象已经定格在《挟尸要价》照片中。退休前王守海曾是村里轮渡水运公司负责调度的干部,至今每月还有300元的退休金。
捞尸者全是老人
宝塔湾离三八村不远,当地居民中流传着一个宝塔湾的传说,“这里有河妖,所以经常出事,宝塔是用来镇河妖的”。由于每年都有人在江中淹死,捞尸逐渐成为了一门产业。
由于在长江中打捞落水失踪人员收益颇丰,从事个体轮渡的业主陈波与在长江太阳岛上出租游泳救生胎的夏兵成立了一个打捞公司,专门从事长江沉船、沉物及尸体的打捞业务。《挟尸要价》新闻事件当中涉及的“八凌打捞公司”在2008年6月成立。
“八凌打捞公司”打捞队长陈新是陈波的哥哥,也是三八村人,陈新还是圣德义的女婿。
工商部门调查结果是,“八凌打捞公司”是荆州唯一一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打捞沉船、沉物的民营公司。长江水域的小型打捞工作一般都由该公司负责。陈波印制了名片分发给长江荆州水域沿线的商铺和个人,并交代他们一旦有需要打捞的落水失踪人员就通知他。
同一“窝子”捞出三具尸体
从长江荆州段捞尸绝对是一门手艺活,要对水流和地形了如指掌。湖北当地水上公安部门的一位内部人士称,能从长江上成功打捞起尸体的概率约在70%。事发后,3名遇难大学生的尸体在一个小时之内全部被打捞起来,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圣德义解释说,他们一般是两条船同时出动,首先是根据现场目击者的帮助来确定尸体所在位置,一般是从沉水的位置开始打捞。打捞时,在两条渔船之间拉起一排铁钩,将铁钩沉入江中五六米,一直沉到江底,然后两条船上的人一起往同一个方向拖拉铁钩,将尸体钩起。
圣德义将长江中突然出现的深水区叫做“窝子”,他说,江底有很多“窝子”,尸体一般会被卷入到“窝子”里,但他们知道哪里有“窝子”。“3具尸体都是在同一个‘窝子’里打捞出来的。”
圣德义说,有些人落水淹死后,手还是会紧紧地抓住江底,拉起来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力。有时候也会捞不到人,被江水冲走了。
今年捞尸业务少了
三八村的一群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成为了陈新雇用的捞尸人员。
根据荆州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打捞渔船到达现场后,一般由陈波出面商谈价格,价格未谈妥前不会开工(防止尸体打捞上来后事主不付或者少付酬金)。打捞上来一具尸体12000元,没有打捞到尸体每天6000元。每打捞一具尸体陈波付给陈新1700元,未打捞到尸体给800元,由陈新负责分发给参与打捞的渔民,剩下的钱陈波得30%,夏兵得70%。
“一般人捞起来,就多给一点钱,捞不起来的话也要给两三百元。钱是陈波给陈新,陈新再分给大家。”圣德义说。
王守海今年出动了三次,打捞沉入江中的尸体,但有一单没有捞到。王守海说,其中一次对方给了他4000元报酬,他分给了大家。但比起往年“一般要捞十多人”的行情来说,今年的捞尸生意要少很多。“事件发生后,到江里来游泳的人少了。”在长江里游泳的叶选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