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孙蛮:追逐“清青之光 ”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02-23 17:48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陈晨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一株海棠正在画室中绽放,西安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孙蛮凝视着盛开的花朵,虽然写博士论文,时间很紧迫,但此刻,她只愿作画,与花为伴。她说,“画海棠,只为陪伴着它的存在。”这种态度是孙蛮绘画理念生动的体现。

  难忘《抒情年代》

  孙蛮出生在一个绘画世家,父亲孙振庭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苏州美专只身来到坐落在长安之南的西北艺专。父亲的老师是曾经留法的颜文梁。在家庭的熏陶下,孙蛮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画,然后她从西安美院附中被保送西安美院油画系,然后上研究生、留校、出国、上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

  年少成名,在外人看上去一帆风顺的她,也有对艺术道路探索的曲折。

  “我从15到26岁生活的地方,是我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也是现在最感动我的地方。”《左边有花园》、《吹树叶的男孩》、《花房外》,一组充满青春气息的画面构成了孙蛮对于自己《抒情年代》的定义。

  孙蛮记得,大学时,老师董刚摆了一组鸽子的标本静物,羽毛上落了一层灰,可当时60多的董老师看着羽毛上的灰,赞叹:“这灰调子很好看。” “为什么对这脏脏的灰,老师却认为好看呢?”老师的童心触动了她,也激发她对审美的思考,对绘画价值的思考。从此,画画从此不仅仅是功课,更是孙蛮的热爱。

  孙蛮的作品《抒情年代》曾受到陈丹青的赏识,但恰恰在画了这张画后,孙蛮的画风变化了。

  写意《清青之光》

  对孙蛮而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在画布上表达不出她看到的东西,为了呈现出最佳的画面语言,她开始尝试迥异于此前的改变。

  “这个清青之光的世界的形状,不一定是我们通常意味的那样清晰,它们的形状在那一刻是相互交融的。而清楚的,也许只是那些被我们有目的的观看所忽略的,一条叶子的边沿、一块阴影,以及一片绿色……”

  孙蛮在画布上展现那些她曾感受过的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改变总是有风险的,她的尝试曾经被认为风格不固定,一些美术评论家也意见不一。孙蛮坚持着,中央美院教授钟涵看了她的画后评价,“样子出来了”。

  而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士而言,也许先锋音乐家刘索拉的感受最为直观,她说:“孙蛮的画由三个没有关联的世界组成的:一个世界是那些颜色单一线条细数的静止景色;一个世界是那些没有表情的人;一个世界是光。”刘索拉认为,“孙蛮创造出一幅幅介于死亡和梦境的美妙生命图景,似乎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生命是光,它们没有线条,没有形状,但是追逐着画家真正的思维,如同永生的精灵,穿越在不可沟通的人与自然之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