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无数“吃货”竞折腰。有人边看边流口水,有人按片索骥“淘宝”各地美食,也有人开帖撰写大学时代的“舌尖记忆”,近日,一系列“舌尖上的母校”在网友们的接力中新鲜出炉,让正值毕业季的高校学生们顿生感伤,而早已毕业的校友则开启怀旧风。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舌尖上的复旦》应运而生。对母校的饮食,谁会没有点独特的回忆和情结呢?
“吃货”发帖当毕业纪念
对很多网友而言,身为“吃货”,发“舌尖帖”除了博大家一笑之外,也算是自己对大学时代的一种纪念。“写了才发现自己记得那么多美食,最爱母校的美食……”
事实上,搜罗高校中的美食在坊间从未停止,学生们互相之间串门尝鲜也好,网友开篇排行也罢,“哪家食堂最好吃”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在各大高校陆续诞生“舌尖体”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就发帖征集交大学生把每天吃的食物以照片的形式发出,“可标注最好吃的、最难吃的、性价比最高的、性价比最低的、最坑爹的、最不坑爹的”。
网友:西安高校美食是吃货的天堂
各大名校美食搭着《舌尖上的中国》顺风车红了,西安网友也晒出了“舌尖上的西外”。甚至有网友发帖称,“吃货朋友们,是该发挥你们的文艺细胞的时候了,文字、摄影,体裁不限!”
【舌尖上的母校之西安外国语大学】大一时,觉得笼仔饭不错,那时还习惯坐在食堂吃三餐;到了大二,喜欢上了鸡汤刀削面,向来不偏爱面食的我悔恨相逢恨晚;记忆中的大三,靠食堂一楼的砂锅系列解决温饱;最后一年,我学会了做饭,会一边百度一边实践,即使在校也是村里村外啤酒烧烤加小炒。 @长岛-Liang-茶
m_小油人:西外好吃的葱花饼和亲切的葱花饼大娘一起走了。
虫虫:西安高校的美食是吃货的天堂。
敏感词:大学南路的凉皮店可安好?
麟礡:好长一段时间没在学校吃饭了,过两天回去吃。纪录片火了,不过我还没看,怕克制不住,哈哈。微博加了好多做饭的,美食的,每天都有很多诱惑的东西刺激我的眼睛,学校的东西,离开了才觉得怀念。
延伸阅读
高校版本“舌尖”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的校友们模仿“舌尖”那种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式解说词,创作了属于自己母校的伪纪录片,列出策划提纲。
《舌尖上的北大》
第一集《元培食单》:介绍从蔡元培一直到周哈默等历任校长对伙食的重视及伙食与美育的关系等等,访谈一下伙食处崔主任,讲述崔主任在骂声中坚持办伙食的心路历程,第三集《宿舍的秘密》:介绍同学们克服用电限制,在宿舍利用电热杯、电饭煲做菜并把菜谱发到网上的故事。
《舌尖上的清华》
将分7集摄制,相关工作计划将于猴年的马月启动。该策划包括《两位数的食堂》:介绍清华食堂的历史沿革,从“一食堂”到“十五食堂”,从学生食堂到教工食堂,这其中发生的合并、变迁和新生……
《舌尖上的人大》
这个仅900余亩的土地上,拥有着高校里最富戏剧性的美食价格。六块钱一杯的奶茶,七块钱一份的泡面,十五块钱一碗的羊肉烩面,十八块钱一斤的饺子。这种价格跨度让人大人走出校园后迅速融入了社会。穿越人大,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大人为何称母校为“吃不起大学”的故事。
《舌尖上的复旦》
最撩人是本食,如今改名旦苑。曾几何时,旦苑的鱼香茄子和番茄炒蛋是精华美饌,且价格仅为2.4元。如今,厨师易手,这两道菜也和其他菜品一道,荣登猪食500强纪念馆。至于荠菜豆腐加几条肉丝就当大荤来卖,这种事我会随便告诉别人吗。从来只见新人哭,哪复闻得旧人笑,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旦苑人长久,千里共残缺。 @上海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