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面出“关”要有“拳头”和“龙头”
虽然陕西有几十种比较知名的面食,但是目前来看缺乏拳头产品,像永明岐山面、永丰岐山面、天下第一面等在陕西的知名度比较高,但是,放到全国,并没有多大的知名度。因此陕面要想走出潼关,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天下第一面”的负责人严子龙告诉记者,“陕面没有走出陕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拳头产品,没有龙头品牌。不管是岐山面还是户县软面,虽然大街上到处都是,但如果将这些面馆放到省外,就没有人知道了!”
陕西省秦商研究会秘书长刘科放指出,现在的面已经不单单是饱腹之物,而且蕴含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陕西人爱吃面,全国各地尤其北方人也爱吃面。如果陕西面食有了拳头产品,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无可限量,将有力地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农民和下岗职工获得收益的好途径。其潜力丝毫不亚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品牌。
而要打品牌,必然需借助文化。陕面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几乎每一种面食的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繁荣程度居全国之首,面食文化亦然。当时皇宫里包括皇后和妃子们也亲自动手制作面食。唐代京畿之地的僧寺、道观、尼庵里也制作精良的面食,其青龙寺的面食文化曾传到日本;在长安饮食市场上,面食更是千姿百态,其中槐叶冷淘是种防暑降温时食用的凉面条(用槐叶汁水和面,类似今天的菠菜面和关中农村的野菜叶搓面),杜甫食后觉得有“经齿冷于雪”之感。
陕西人爱吃面,现在农村“过事“(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吃面条,吃面成了陕西人的一件快事,关中人有句口头语:“捞稠面,臊子鲜,臊子里面有神仙”。过去人们穷,家里来了客人,最好的招待就是一碗“油泼面”,泼时放入辣椒面和葱花,再浇上酱油、醋,便是一顿“招待饭”。陕西人在一起聚餐,酒足菜饱之后总要吃一小碗酸汤面,或者臊子面才算结束。
作家贾平凹的小说里就有:“……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的说法。陕西人还以此而自豪,说:“油泼辣子片片面,皇帝看了也眼馋”。
只有将文化融入,陕面才会走得更远。有专家提醒,陕面在发展过程之中必须保持自己独特的味道、优良的品质。不能因为在上海开面馆就让面的味道变淡,甚至给里面加白糖来迎合食客,从而丧失陕面的基本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