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化妆师穿的工作服。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赵赫廷

殡仪馆火化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火化工作。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赵赫廷

工作人员将逝者送到火化厅,在此火化。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赵赫廷
安葬死者经过那么多的程序,就是要表明,他们曾经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棵杜鹃花,或一头猩猩,他们的生活值得叙说和回忆。
——摘自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
红网长沙5月28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储文静)这并不是一个游人如织的景点。如果没人告诉你,你很难猜到,这是一个殡仪馆,常人讳莫如深。
殡仪馆,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站。这里离死亡是如此之近,这里的从业者,似乎只存在于他们的世界,隐秘而不可接近。
5月14日至22日,潇湘晨报记者走进位于长沙黎圫的明阳山殡仪馆,零距离接触殡葬行业和殡葬从业者。
在这里,记者体会到的,是对生命的护送和最后的陪伴。在生活冗杂的背景音里,这里处处保留着对逝者的敬畏和深情。
“在这里工作,就要不怕死人,你怕不怕?”
殡仪馆会是个什么样子?
5月14日下午,驱车前往明阳山殡仪馆的路上,我心里充满了忐忑。
通往殡仪馆的扬子路,路窄弯道多,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车从对面开来。刚刚下过一场雨,路边的香樟树郁郁葱葱。
不记得转了多少个急弯,道路突然开阔,一个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庄严气派的楼群、四角上翘的屋檐、灰白的主色调、绿草成荫的广场,看上去就像一个博物馆。
我感觉松了一口气,殡仪馆本该如此,宁静而安稳。
雨后的空气有些冰凉,下午14点的明阳山也冷清得有些怕人。
明阳山殡仪馆馆长陈道文解释,中国人做事情讲究时辰,送葬诸事一般要在午时(12点)之前完成,所以下午的殡仪馆总是空荡荡的。
“在我们这里工作就是要不怕死人,你要来,怕不怕?”得知我要在殡仪馆工作一周,陈道文打起预防针。我说我不怕,但这一周到底会发生什么,谁又猜得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