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将逝者送到火化厅,在此火化。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赵赫廷
【采访印象】体验是一种成全
第一天出发去殡仪馆前,两个同事分别送我一把指甲刀,一个护身符,让我贴身带着。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人们即使对这个地方不存心忌讳,也天然存在抗拒和距离。
与想象中不同,殡仪馆里上下穿梭着的,多是年轻人,75%是大学毕业生。
殡仪馆副馆长、葬礼司仪李宁高考时,离重点本科线只差1分,父母让他复读,他却固执地在志愿书上填下了殡葬专业,气得父母骂他叛逆。他结婚时,婚礼只有父母出席,不敢请其他亲友前来祝贺,只因他是一个殡葬人。
殡仪馆馆长陈道文两度在殡仪馆工作,任职时间已超过八年,但父母和朋友至今不知他从事的职业。“我的家乡湘西有赶尸的风俗,当地人眼中,背尸体、抬尸体是最世上卑贱的工作,只有没饭吃的人才干这一行。我怕他们有顾虑,所以一直只告诉他们我在民政局工作,从来不说我在干什么。”
他们没有名片,他们不参加同学聚会,他们不出席亲友的婚礼,他们不主动跟人握手,在许多欢乐的时刻,他们总是选择回避。
我不懂,为何有人愿意把自己在人群中藏起来。这些天的体验,让我开始慢慢理解。世界不止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冷漠和喧嚣,总有一些人,在你最无助最悲痛的时刻,靠近你,温暖你。
明阳山殡仪馆馆长陈道文说,儿子读初中时无意中从同学处得知爸爸是火葬场的,回家跟自己聊了很久,最后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我20岁时,你就别在那里工作了。”问他为什么,他说:“20岁以后我还要找老婆要结婚啊。”
如今,儿子已经在读大学,也带过女朋友回家来,他再未提这件事,“他应该已经长大,已经理解了父亲的工作。”
我想,这孩子一定曾用心体验过父亲的工作,体验是一种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