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约84%的民众住在“政府组屋”(类似我国经济适用房)。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产权为99年。在新加坡留学的小郭刚刚拿到组屋,她表示,她的房屋总价19万新元,首付不到2万新元,只是三个月薪水而已。据悉,新加坡组屋大多在黄金地段,很多居民都愿意政府来拆迁。
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组屋模式长期以来颇受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借鉴价值的样板。在我印象中,从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很多都到新加坡“取经”,考察之后有人提出值得借鉴,还有很多官员、学者明确指出,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国情不同。
的确,无论是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来说,国情差别很大。例如,新加坡保障房只有“政府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而我们的保障房种类很多,有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公租房、棚改房、安置房等。再如,新加坡“政府组屋”产权为99年,而我国经济适用房看上去是70年产权,但各地在操作中相当混乱,有的地方是共有产权,有的地方可上市交易,而有的不准上市交易,实际产权多少年以及产权的价值有多大,需要打个问号。
据我长期观察,新加坡的组屋并非跟中国没法比,而是要看怎么比。比如,政府对保障房的重视程度就可以进行比较。新加坡拆迁安置房皆位于交通方便的黄金地段。再如,新加坡组屋的价格很低。其原因是财政投入大、优惠贷款支持力度大、公积金制度给力。
我还注意到,新加坡对组屋的管理有十分严格细致的规定,任何破坏组屋或者利用组屋牟利的,一经查出,必受严罚。而我们很多地方,经济适用房大量被出租,但很少见到牟利者被严惩。显然,这与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没有什么关系,只与监管决心有关。
显然,国情虽不可比,而这里所列的几种建设和管理经验,则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冯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