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书院
近日,在“华佗论箭”畅三峡阅江南学思行的活动中,由著名商界狂人严介和提出对江南四大书院的修复问题,并将“拯救古书院”作为一个重点环节。严介和提出江南四大书院的修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本报记者与众多媒体一起前往湖南岳麓书院与江西白鹿洞书院进行了考查。而作为曾拥有全国知名的关中书院的陕西,目前书院的发展情况如何,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全国:国学虽热书院有别
作为传统书院中几度变身,仍未远离教育的岳麓书院,书院院长朱汉民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古代书院和现代大学结合了起来,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虽然书院在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但至今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目前以岳麓书院授予学生博士、博士后的学位。
位于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因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而闻名,目前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为主,间或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今它的国学院常举行国学讲坛,请来学者讲学。由于近年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成为一个热词。作为历史上高级形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一些人也尝试重新复兴书院,其中如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就在青岛创办了万松浦书院,他说:“现在教辅多得汗牛充栋,有的是出于忧虑,有的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书院的责任感也表现在这里,我们不能在这场教育的反思和变革中做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也要有声音,也要做努力。”另外,学者蒋庆在贵州修文县建起私人书院——阳明精舍,因追求复古引起过媒体的热炒。
陕西:陈忠实贾平凹领衔两大书院
陕西人都知道西安的书院门,但要想到书院门的称号源自关中书院,估计脑子里是需转个弯的。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创建于明万历年间,鼎盛时期,书院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并曾培养了于右任这样的大家。当年旧址如今已成为西安师范学校,也算是承继了教育的功能。
而目前陕西仍然有书院之实的两大书院,当属陈忠实为院长的白鹿书院和贾平凹为院长的太白书院。
白鹿书院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7年,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向华商报记者介绍,白鹿书院是集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图书编辑、影视策划,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收藏以及培养文学新人的文化团体。书院以文学为其特色,藏书、编书、教书,研讨、讲学、交流。同时也是西安思源学院的文学院。
创立于2000年的太白书院纯属文人学士书画沙龙式的书院,副院长孙见喜认为书院式的学术环境和教学形式,其精神成果必将成为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库。“案头拥有百卷古籍,种一片土地,听一曲古琴,这种看似陈旧的生活方式,其实最能滋润自己的精神,而且,更易于产生独立之思。”
一位太白书院的成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书院不足就是活动太少,而成绩则是书院成员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精进,“看似松散,实则团结,符合当下书院的时代特色和陕人特色。” 本报记者谢勇强
文化旁白 书院何在?
我想问:书院何在?
今之诸多书院,与昔日书院何涉?一脉相承抑或名同实异?今之书院,对昔日书院,究竟是“致敬”还是“借壳”?相信众说纷纭,事实确也如此。
行经书院门,偶会驻足,观路边一座院落,遥想其昔日繁华,堂庑阔大,书声琅琅,一任任山长、监院、斋长鱼贯出入,而儒生朝暮吟咏者,无外乎经史子集。彼时书院,名贯西北,今且为一学校驻地,书院石牌犹在,也有青春面影,也有书香缕缕。不过,抚今追昔,早已殊不相类。
笔者曾访长沙,于岳麓书院匆匆一过,对该院所悬一联印象甚深,“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人勇猛,寥寥八字,如此“狂放”,大有虎踞于此而睥睨天下群雄之慨。其实,书院以文立身,书院中有在文界呼风唤雨、领袖群伦的人物,遂令士子归心,何忧书院令名不彰?比如关中书院,大儒张载讲学于斯,是当时号令江湖的人物,一语出而朝野动,关中书院声名鹊起,不可谓无“老张”之力。然,时移世易,风流云散矣。书院有书香,多好。千年一脉,更其难得。
而这书香一脉,往往因书院诸君其人其作其事而流传,诸多书院故事,见诸史册,或心忧天下、浩歌壮烈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之东林书院诸君,或雅意盎然之各种书院同仁,一觞一咏亦风流。
当下陕西书院诸君,平日里各有天地,各具职守,在此诗意渐行渐远之时代,珍重传统,敬惜文化,相互砥励,相互温暖。陕人又生性粗豪冷硬,全不似南地诸君之“小清新”,平日虽不常“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但既身在书院,心便不远,且共珍惜这一脉悠远而来的书香。
纵目四望,一座座书院,在现实中或非赫赫门庭,但可涵养当代文人之梦,梦回昔日,神游故国。当现实愈无诗意,社会风气愈是浇薄,书院愈当挺立,正所谓,斯文不坠。
书院何在?在人心里,只在,心中有梦。 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