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郁葱葱的秦始皇陵。
“金钟当铜铃”
记者在秦陵周围,多次听到“金钟当铜铃”的传说:很早以前,岳沟有位老农在秦始皇陵附近耕地,捡到一个金钟,但他不认识,误认为是铜铃,以很便宜的价钱卖给了收破烂的小炉匠。小炉匠把金钟熔化成金块变卖,从此发了家。
岳沟村58岁岳长义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就叫“金钟当铜铃”。
这个传说反映出,秦始皇陵周围群众,很早前就经常见到和秦始皇陵有关的文物。
陈志华说,他小时候就经常见人挖出秦始皇陵排水道的五角形陶管。农民将上面的三角形盖翻过来,3个一支当牛槽,饲料放在里面夏天不发酵、不沤。生产队修地时,挖出两块七八十厘米高的大门石座。那时瓦当多得很,一堆一堆在地头搁着。群众还挖出大量被当地人称作“铅砖”的秦砖,当枕头用,枕着凉快。岳智民和岳天哲都枕过“铅砖”。
岳运动至今还保留了几块“铅砖”,颜色像青砖。记者掂了一下,一块十来公斤,比一般的砖要重得多,含沙量也高。
瓦工学会复制石铠甲
秦兵马俑发现后,不仅让秦始皇陵周围的人见到世界各地、各种身份的人,增长了见识,而且多了致富门路。一时间,许多人加入到制作、经销兵马俑、铜车马复制品队伍中。然而,当地群众这些年受秦始皇陵影响的不仅是这些。
秦陵村赵背户自然村66岁赵发乾透漏,在他们村附近发现了个大墓,让他们村一个人看护,工资比许多工人还高。
陈志华告诉记者,1998年考古队发掘石铠甲坑时,由于遗址位于陈方道家石榴园附近,就让陈方道看护现场。专家修复石铠甲时,干过瓦工的陈方道注意观察、琢磨,结果学会了修复石铠甲,现在受聘专门复制石铠甲。他村里还有个叫陈小平的,现在在考古队搞勘探。
近几十些年不仅秦始皇陵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许多利益,秦始皇陵周围的人也为秦始皇陵的开发、保护付出了许多。岳运动说,许多农民村耕地被征用,多个自然村的村民搬迁到在秦陵街道砖房村新建的古地新村。
【专家考证】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涉及多个谜底
秦始皇陵地宫陪葬了大量财宝,自古人人皆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陵是否被盗,是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话题,然而要确定其是否被盗,又牵扯到更多的谜底。
被盗记录是否准确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楚对阵对阵时,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之一为:“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渭水》称: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晋书石季龙》记载,后赵国君石季龙“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其他一些史籍也有秦始皇陵被盗的记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张文立在其2007年出版的《秦始皇帝陵》一书就史料所述提到,这些事件,使秦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在陕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
但曾在秦始皇陵一带考古、并写有秦始皇陵读物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占民 认为,《史记》写得很清楚,说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出自项羽对手刘邦之口,至于是否确有其事,无法断言。《水经注渭水》的记载,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司马迁距秦亡100多年,按理距秦朝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最早的《史记》记录一笔带过,只字未提项羽焚烧、盗掘秦始皇陵地宫,而之后的一些著作,将盗烧秦始皇陵记述得活灵活现,愈晚记录愈详细、愈具体。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的怀疑。
有学者认为,根据《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曾下令安排12户人家看守秦始皇陵。如果秦始皇陵被盗一空,就没有这种安排的必要。
|